原标题:福建:八闽大地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光明日报记者 高建进 张亚雄 赵明昊 马跃华
“青山云雾散,出海风扬帆。追风弄潮,波澜如海胆气壮……”在刚刚举办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传唱的这曲《天下福地 最美福州》,气韵悠长,给充满山水神韵的八闽大地,带来盎然诗意。
福建,有着宋元时期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航于此;坐拥“双世遗”武夷山和世界文化遗产厦门鼓浪屿、福建土楼;曾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千百年来,闽江、九龙江、汀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八闽儿女,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革命战争年代,福建参加红军、新四军、游击队人员多达10万余人,3万多人参加长征,6万多人为革命牺牲。福建,这颗我国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绽放出了夺目光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擘画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宏伟蓝图。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福建始终牢记嘱托、不负期许、奋勇向前,鼓足精气神,奏响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纵笔绘就新福建绚丽画卷。
1.红土地开启追梦“长征”
红色历史和红色记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同样也是鼓舞和激励福建人民不断攻坚克难、取得新的辉煌成绩的强大精神动力。
走进闽西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刻有“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的石碑肃穆而立。1934年9月30日上午红军队伍在此集结、踏上长征的那一幕,虽留在历史深处,却被后世永久铭记。
来到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透过“红色闽西”“闽西英烈”“闽西红土名人”“中央苏区·福建”等一个个专题展板,那段烽火弥漫的岁月,仿佛重现眼前。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930年1月5日,在福建龙岩上杭县古田镇赖坊村,毛泽东同志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阐明他对中国革命和红军前途的看法。
这一年,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四军一部分从古田出发,向北经连城以东的宁化、清流、归化等地,越过武夷山到江西去,在这次行军途中,他写下了《如梦令·元旦》,展现了“风展红旗如画”的革命豪迈气概。
在闽西一年多时间里,毛泽东同志还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才溪乡调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闽西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从1929年中央红军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开始,到2014年10月30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再次在古田召开,中国革命的初心与梦想绘就新时代壮丽画卷。当前,龙岩市正在全力建设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打造有温度的幸福龙岩,努力让老区人民过上新时代高品质的幸福生活。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各个时期,八闽儿女的“长征”一直没有止步。40多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福建从对台前线转身而成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开启改革开放之旅;30多年来,闽东宁德以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20多年来,福建以建设生态省、数字福建为契机,探索福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开启生态文明建设与数字化建设之旅。
2.最绿之省推进生态文明试验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福建沿着“生态省”战略一路走来,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原则指导下,既保持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
武夷山,贯穿南北,秀甲东南。
采摘、装袋、制茶……正值采茶时节,武夷山脚下的茶农们哼着小调,在漫山遍野的茶园里采摘新茶。在这里,12万人以茶为生,一片小小绿叶富裕了一方百姓。
“怎么才能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首先需要为绿水青山贴上科学的‘价值标签’。”武夷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继文告诉记者,现在,在“武夷山市GEP核算信息平台”上,只要输入行政区划、生态系统、指标名称等内容,即可显示出当地特定区域内生态资源的“价格”。“GEP就是指森林、湿地和农田等生态系统产生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经济效益。GEP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生态文明水平。”王继文补充道。
2018年10月28日,武夷山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项目成果在北京通过专家验收。经初步核算,当地2015年GEP约2219.9亿元,是同年GDP的16倍;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近0.79亿元每平方公里。
自2000年起,福建率先在全国探索生态省建设,之后又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2年保持全国第一;12条主要河流Ⅰ~Ⅲ类优良水质比例达97.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5个百分点;所有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9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8个百分点。
在莆田,“母亲河”木兰溪水清鱼戏,风光秀丽,有“全国最美家乡河”的美誉。曾经,木兰溪下游的南北洋平原,人口稠密,河网交织。由于地势平坦低洼,上游的东乡平原一下大雨,下游就洪水漫滩。为根治水患,22年前,莆田开启了木兰溪流域系统整治进程,让老百姓告别了水患,实现了“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在厦门,筼筜湖碧波荡漾、景色宜人。历时30多年,曾经的臭水湖,已蝶变为“城市绿肺”“厦门城市会客厅”。
在长汀,2020年水土流失率降至6.78%。作为当初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域之一,经过30多年攻坚克难,长汀取得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决定性胜利。
2019年中国工程院发布全国生态文明指数,福建在各省份中名列首位。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首次突破90%,达到91.9%。如今的福建,天蓝水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乡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数字蓝海引领社会经济变革
20多年前,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极富预见性与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部署。而今,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这一轮时代浪潮席卷而来时,福建走在了前列。
2021年4月24日晚,1500架无人机集结福州闽江上空惊艳亮相,吸引数万市民驻足观看。无人机在夜空中变换颜色,拼出五星红旗、福州三坊七巷、飞龙等图案。使用手机扫描由无人机组成的二维码,即可直达“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官方网站,不少观演网友直呼“赛博朋克”已悄然融入日常生活。
次日,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吸引众多福州市民闻讯前往,在展会现场体验数字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人工智能(AI)版“李清照”现身福州授课、增强现实(AR)技术穿越福州三坊七巷画中游、机器人跳舞、“登上”月球和火星、芯片研发最新进展……科技的发展已经让数字化生活触手可及。
峰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在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下行叠加影响下,我国数字经济依然保持9.7%的高位增长,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疫情下,各地政府纷纷将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其中,福建、贵州、重庆等地的数字经济增长领跑全国。
从2000年启动“数字福建”建设之后,福建持续以“数字”驱动各方面改革创新,以“数字”引领高质量发展。“数字福建”建设为新时代福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智能化技术使该中心实现了对公园“天地空”全方位、全天候监测管理。通过大屏幕,即可实时掌握入园人数,察看武夷山国家公园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巡护执法、林业有害生物、森林覆盖率等信息,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眼下,像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这样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正成为福建进一步推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综合应用的重要抓手。
据统计,当前福建省有超过4万家企业实现了“上云上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赋能”效果日益显现。
“‘十三五’期间,福建的发展取得优异成绩,连续跨过3万亿、4万亿两个大台阶。数字产业,也就是涉数字的经济领域增加值已经达到1.7万亿元。‘十四五’期间,省里也把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作为一个进一步发展的产业。”福建省委书记尹力说。
4.让青石古厝承载更多文化记忆
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决条件。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极为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了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的开创性实践,为延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2年4月,习近平同志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其中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他写道:“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同时,文中也体现了对如何更好加强历史文物保护传承的辩证思考:“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拥有三坊七巷、上下杭等多个历史文化街区,持续不断的古厝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让这些明清建筑博物馆焕发新生,通过创新性保护,更是促进了民生改善,提升了城市品质。
文化是地方的魅力之源。保护好文化遗产就是守住文化之根、留住城市之魂。时至今日,福建省的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7处291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21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764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力推进,南音、妈祖信俗、泰宁丹霞、宁德廊桥等7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遗产和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均位居全国前列。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即将于7月在福州召开。我们期待这座千年古城,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欢迎八方来客,再次见证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之景。
5.摆脱贫困走向高品质生活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988年,当习近平同志就任宁德地委书记之时,面对的是国家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在主政宁德的两年中,他的足迹遍及闽东各县,数次深入到没有公路的偏远山村调研。他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行动至上”作风和“四下基层”制度,使当地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造就了今天的闽东气质。
“以前路难走,去一趟县城得花好几个小时。”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人王光朝老人清楚地记得,1989年7月19日,头上戴着草帽、肩上搭着毛巾、手里拿着木杖的习近平,沿着山中小径徒步两小时才进村,现场召开扶贫办公会,又用了3个小时披荆斩棘走出这片深山。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闽东山区,发展农业靠什么?刚到宁德不久,习近平就认识到: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这句话,被具体化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怎么才能“念好”“山海田经”?30多年间,宁德福安市穆云畲族乡党委书记钟廷富和村干部们探索出“一村一品”的农林产业发展路子。虎头水蜜桃、溪塔刺葡萄、高岭大白茶……“土里长出的金子”圆了村民们的脱贫梦。在福安市下岐村,2.3万连家船民告别海上漂泊的生活,上岸定居,迎来新生活。
20世纪80年代初,原福鼎县(现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还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回顾37年的扶贫历程,今年已75岁的宁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闽东日报社原总编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王绍据感慨不已。为了改变赤溪村的贫困面貌,王绍据曾于1984年致信媒体寻求帮助。如今,赤溪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方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赤溪村现已成为“中国旅游示范村”“中国美丽畲族村”,彻底摆脱了贫困。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修公路,通水电,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稳扎稳打……经历30多年的艰苦奋斗后,宁德终于摆脱贫困,抱来了“金娃娃”。今天,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拓集团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金娃娃”项目已在宁德落地生根,吸引集聚200多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
在脱贫攻坚的同时,福建还利用手中握有的多区叠加优势,努力把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落到实处,全力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走在前头。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很好地顺应人民群众热切期待。站在新的起点上,福建正沿着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金光大道,凝心聚力,踏上新征程。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