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贵州:山水宜居增福祉 逐绿黔行惠民生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充分发挥这一绿色优势,贵州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定不移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并进,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成为贵州人民幸福指数最显著的增长点。
一到饭点,黔西市化屋村村民王光元的农家乐就会早早热闹起来,乌骨鸡火锅、苗家蒸腊肉都是最受欢迎的特色菜。从2017年起,王光元就看准了家乡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在旅游扶贫项目的支持下开起了农家乐。现在,每逢节假日,店里5张桌子总是满满当当,一天的营业额就有3000多元。
游客张杨说:“贵州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值得点赞。”
黔西市化屋村村民王光元表示,今年农家乐生意非常好,这样的日子他原来都没有想过。下一步他准备再投入一些资金,把房子装修得再漂亮一些。
良好的生态,增“颜值”更添“价值”,地处乌江南北源交汇处的化屋村,这几年通过实施特色民居改造、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依靠奇山秀水和民族文化,全村三分之一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今年前5个月就迎来了46万人次的游客,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3亿元。曾经石漠化的土地,如今也种上了1000多亩经果林,发展起精品水果、林下养鸡,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黔西市化屋村驻村干部杨国锋谈到,下一步还要拓展旅游配套产业,全力提升化屋乡村旅游的品位,迎接更多的游客来到化屋。
青山绿水的自然禀赋,正化作磅礴的绿色动能,在贵州大地涌动。
在锦屏,当地依托丰富的林场,铁皮石斛、林下养殖点绿成“金”,新产业接二连三,年产过亿。
在遵义,乌江鱼的家,从江水里搬进了集装箱,拆除网箱水更美,生态养殖鱼更肥。
在黔南、在六盘水,茶园里、峡谷中,体旅深度融合,项目体验更丰富、无限风光在险峰。
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贵州守牢“绿色门槛”,以生态文明引领“四化”发展。
2020年,贵州森林面积达1.6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1.51%,茂密的森林下,2203万亩土地被有效利用,全省林下经济产值超400亿元,同比增长21.2%,带动285万农村人口增收。与此同时,贵州的绿水青山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最靓丽名片,“十三五”前四年,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保持30%以上,“山地公园省”成为近悦远来的宜居家园。
一大早,贵阳市南明河畔的生态公园里,市民们怡然自得、晨练活动。而就在地下20米处,就是南明河流域规划建设的17个下沉式再生水厂之一。
贵阳市青山再生水厂厂长周福波说:“再生水95%用于南明河的生态基流补水,可以保证一滴污水都不会进入到南明河河道,地面还可以建 BRT公交车站、图书馆等,大大地释放了城市空间。”
2017年起,贵阳市针对南明河治理,规划建设17座分布式下沉再生水厂,解决雨污混流、管网破损等问题,同时,在全流域设置了40多个水质监测站,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南明河流域干支流断面水质监测。
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介绍,南明河的整个治理体系,是目前全世界首个城市尺度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产系统的创新和实践的成功案例。南明河在治理前平均两年左右要清一次淤,现在已经运行7年来没有清过一次,长期稳定在Ⅳ类水质。
贵阳市环保志愿者雷月琴说:“我是一个见证人,现在看到的南明河不是黑臭水体,是绿色的了,应该是享受生态红利的时候了。”
贵阳市区230个山头已完成绿化提升和景观美化,公园数量达到1025个,“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持续变好的宜居环境,既为城市居民营造了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也让这座城市成为聚集人气和产业的“强磁场”。
武汉游客夏天认为,贵阳山清水秀,特别美,吹着这凉风习习,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生态质量就是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环境。目前,贵州绿色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42%,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2.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1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4.3%、降幅居全国前列;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第二位。贵州磷化工行业“以渣定产”等30项生态文明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为美丽中国贡献了“贵州智慧”和“贵州模式”。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新时代的多彩贵州生态优美、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提升。顺应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贵州将继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让优良生态环境永远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