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四位高校红色展馆负责人讲述——

让红色文化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

来源:光明日报
2021-07-12 17:01

一线讲述

原标题:四位高校红色展馆负责人讲述——(引题)

让红色文化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主题)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胡晓军、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汪行舟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此前,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他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北大红楼,参观“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并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

近年来,众多高等院校纷纷依托革命旧址、红色文物等宝贵资源,开设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引导青年学子树立崇高志向、坚定理想信念。我们特邀四位高校红色展馆负责人,讲述他们传播革命史实和红色文化的生动故事,并请专家就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高校红色资源作出阐释、提出建议。

让红色文化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

参观者在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观看展览。 新华社发

把江姐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讲述人: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负责人,四川大学档案馆馆长、校史办主任 毕玉

大家熟悉的革命烈士——江姐江竹筠,于1944年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在川大学习的两年时光里,她组织并参加学生团体进步活动,启发同学追求进步,在川大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记忆。

在江姐当年居住过的地方建造纪念馆,会更有纪念和教育意义。2018年年初,我们开始了建设纪念馆的构想,整个纪念馆的设计全部由四川大学党员师生承担。当年金秋,我们在江姐曾居住的国立四川大学女生院旧址举行了“锦江红梅傲雪开——四川大学校友江竹筠纪念展”;次年11月,江姐纪念馆开馆,并加挂“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事迹陈列馆”牌子。

2018年11月,江姐的孙子彭壮壮携其子彭然前来参观纪念展。他动情地说:“这里见证了江姐的理想,她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来到川大读书,进入农学院是因为想到了未来国家的建设和复兴所需。”他的话给了我们很大鼓舞。

江姐纪念馆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由江姐事迹主展厅、川大英烈事迹展厅、江姐宿舍场景复原展厅和一个小型院落组成。江姐事迹主展厅常设的“锦江红梅傲雪开”主题展览,分为“早年经历”“江姐在川大”“百炼成钢”三部分,对江姐短暂而伟大的一生作了介绍。纪念馆的院墙上刻有一幅幅浮雕,还原了江姐在川大的历史场景。

近年来,学校依托纪念馆,加大校园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将红色教育贯穿教书育人各环节。比如,建设了3D纪念馆,拍摄《川大英烈》《川大党史》宣传片,举办川大红色文化传统专题展览、报告会、演讲比赛、知识竞答等,还组织师生团队自编自导自演舞台剧《江姐在川大》、诗意话剧《待放》,建设“江姐荣誉班”……一系列新时代青年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务实举措,给学生以心灵启迪与精神洗礼。

“从江竹筠个人的求学经历,我们可一窥动荡年代求学之艰,更加感受到:前人勤勉如斯,今人更当弘毅”……参观江姐纪念馆后,来自不同院系的学子深受感召,动情留言。我还记得,参观现场有同学感叹:“是什么让她们义无反顾?参观后我知道了答案,那就是信仰。在信仰的感召与指引下,她们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最崇高的事业——为了可爱的中国。”

2019年3月28日,原中共地下党川康特委副书记马识途先生前来参观。马识途先生的堂妹、红岩英烈马秀英在川大读书期间,曾经与江姐一起居住在这里;江姐纪念馆的馆名即为马识途先生所题。在参观过程中,马识途先生不时回忆起当年的革命岁月,并勉励川大学子,“每一个人都可以努力成为对党和国家有用的人,不落同辈后,敢为天下先”。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激励着我们加强对江姐及更多川大英烈的史料征集、整理及研究,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让更多人听到江姐的故事。

让红色文化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

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毕玉摄/光明图片

回望历史,心中涌起向上的力量

讲述人:徐州工程学院淮海地区革命文化博物馆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周卫东

徐州,淮海战役主战场,一座英雄的城市,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把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功能,我们通过走访调研、收集整理,历时两年,建成了淮海地区革命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全天候、敞开式免费对外开放,以大量图文资料和珍贵的历史文物展现了淮海战役历史,以及淮海地区党的发展和革命斗争、抗日战争史。

与党同龄的钱树岩老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展品和资料手稿。钱老心系教育,不仅为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资料,98岁时还亲临博物馆参观指导,满怀深情地为师生讲述他在隐蔽战线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许多学生听了都热泪盈眶,使命感油然而生。

为更好地传播地方红色文化、服务社会,我们选聘了一批师生党员担任兼职讲解员。他们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重走淮海战役路线,拜访革命老人,体验革命生活,感受英雄风范。其中,青年教师张翔兮采用“讲、演、说、唱”等多种形式,现场教学声情并茂、情理交融,一次讲解,一次震撼,竟使许多学生成了她的“铁粉”。

每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多名新生都会列队来到馆中,聆听淮海大地上曾经发生的革命故事。平时课间、周末,总能看到学生或成群结伴或三三两两地在这里凝神驻足、讨论交谈;重大节日或重要纪念日,这里总能听到嘹亮的歌声、铿锵有力的话语。毕业生史浩辰说,学校的博物馆是他心中永远的记忆,“透过淮海战役的硝烟,我们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学生邱甜甜说:“每参观一次博物馆,都像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心中涌起向上的力量。”

在红色文化的熏陶和革命精神的鼓舞下,近年来学校涌现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青年学子。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许多学生以实际行动投入到抗击疫情工作中,为疫情防控贡献了青春力量。

今后,我们还将建设淮海地区革命文化虚拟仿真中心,成立淮海地区革命文化研究院,为用好红色资源、培养时代新人不断努力。

让红色文化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

赣南医学院的学生们参观红色卫生史博物馆。汪行舟摄\光明图片

讲好红色卫生史,培养更高素质医学人才

讲述人:赣南医学院红色卫生史博物馆创建人 刘善玖

建设红色卫生史博物馆,最初源自几年前我主持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那时,我带着课题组到瑞金、兴国、于都、古田、长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调研,听到了很多有关红色医生的故事,收集了大量红色卫生史料。我寻思着,扎根在赣南这片红色热土上的赣南医学院,一定要用好这些史料,让红色医生可贵的精神滋润医学人才心田。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赣南医学院红色卫生史博物馆(下称“红医馆”)于2016年3月开馆。馆内分“创建红色卫生”“开展卫生运动”“培养医务人才”等8个版块,收藏了1927年到1934年间的红色医疗卫生史料、物品、图片等珍贵文物近1500件。

怎样让参观者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白手起家,一步步建立、发展、完善苏区医疗卫生体系,保障军民生命健康的历史,感悟当年医疗卫生战线上革命先辈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通过多种形式讲好故事,让馆内的史料和人物“活”起来。红医馆讲解员、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班宋文娟同学感慨道:“透过这些故事,我们看到了先辈们的忠诚、坚韧、大爱、勇敢、无私,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17年暑假,红医馆迎来了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是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医科大学等高校的近百名学生。在了解了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广大学员在艰苦环境中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与其他医务工作者一道构筑苏区军民生命安全防线的感人故事后,学生们深受触动:“跟他们相比,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真是太好了,一定要精益求精、掌握技术,为人民服务,为健康护航!”

到现在,学校已经培养了100多名红医馆讲解员,全校近2万名学生入馆接受教育。同时,以红医馆为依托,学校创建了10个红医班,1个红医社团,2个红医宣讲团,以苏区卫生为主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获得多项省级成果。面向未来,我们决心把红医馆办得更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医学人才,为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让红色文化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

河海大学张闻天陈列馆学生讲解员在为参观者介绍张闻天生平事迹。黄芮雯摄\光明图片

在张闻天事迹激励下搏击青春、实现梦想

讲述人:河海大学张闻天陈列馆负责人,河海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长 卞艺杰

“真没想到,中学课本里讲过的张闻天,竟然是从我们身边走出来的。”几天前,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博士生党支部在学校张闻天陈列馆上了一堂实境党课,通过体验式学习,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

1917年,17岁的张闻天在上海《申报》上看到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的招生广告,其后以第22名的成绩成为河海“正科”第三届学生。此后,他从河海大学走上革命道路。1985年,河海大学张闻天陈列馆设立,由校档案馆、校史馆进行日常管理。馆里陈列了张闻天相关图片300多幅,以及他读过的马列著作,用过的手表、公文包、木箱,穿过的衣服等实物。

博士生们参观后感慨:“看张闻天求学时的照片,和我们年龄差不多。我们应该像革命前辈一样,心怀梦想,不懈奋斗。”

近年来,陈列馆根据受众特点开展分类教育,探索建立“陈列馆+课堂”教育模式,在看、听、悟、行中,把沉淀在故事中、埋藏于历史中的红色记忆融入现实生活,全面释放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

很多学生党员成为陈列馆的志愿讲解员,在饱含深情的讲述中深受感染。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大四学生蒋力在毕业前夕来到陈列馆:“四年前,走进陈列室的那一刻,红色基因就埋进了心里。如今,这颗种子生长壮大,激励我矢志前行。”

对教职工们,我们侧重引导其体悟张闻天的党性修养和人格魅力,实现学思悟结合、知信行合一。让青年教师乔洁琼最难忘的是,张闻天在病情日益沉重时,和妻子商量好,将毕生积蓄分成两份,作为两人向党交纳的最后一笔党费。

借助陈列馆,我们的红色文化宣传卓有成效。让人颇感骄傲的是,学校已连续开展了21年的“张闻天班”评选表彰活动,一批批“张闻天班”学生们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为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心怀理想,走出河海,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搏击青春、实现梦想。

让红色文化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

走进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聆听青年学子讲述江姐的故事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2日 07版)

责任编辑:石婷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