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致富有路 科技兴路 产业铺路 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湖北答卷
宜城小河镇小麦机收现场。安福兵摄
从“抛荒田”到“一田多收”,从“望天收”到旱涝保收,从“锄禾日当午”到农机满地走……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近年来,湖北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生产实现稳定发展,确保粮食任何时候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让粮食产能的后劲更足、农业的生态底色更鲜明、中华粮仓越来越稳固,乡村发展走上新路径。
“夏粮丰收到手,早稻成熟在望,中稻长势喜人!”湖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介绍,“尤其是夏粮,在不利天气和病虫害的‘双重夹击’下取得面积和总产‘双增’,来之不易。”
为端牢“中国饭碗”,湖北重任在肩、笃定前行。从1949年至2020年,湖北年均粮食总产从123.8亿斤跃升至545.4亿斤,71年累计产粮2.6万亿斤,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了重大贡献。
俯瞰湖北潜江“虾稻共作”农田。人民网 王郭骥摄
致富有路 “望天田”变“吨粮田”
盛夏时节,在湖北潜江,虾和稻正在田间“和谐”共生,绿油油的稻田成片,围沟里小龙虾在水塘里生长,有的农民还“见缝插针”在水塘里养菱角、田埂上栽葡萄。
在湖北,稻田里不仅长出生态大米,还“长”出虾、鳖、蛙、蔬菜等品类,从单一种植转变为复合产出,实现“一田多收”。
目前,“水稻+”系列绿色高效模式在湖北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以“虾稻”为代表的稻田综合种养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水稻+”模式,让农民增收做加法。
“这里地势低,以前逢雨就淹,眼看着田里水稻绝收,都没有办法。”60多岁的龙湾镇瞄新村农民赵常操种了一辈子田,用他的话来说,现在赶上了好时候。2015年,村里引入企业,集中流转土地进行标准化改造,然后返包农户实行虾稻共作。
有了合适的“水稻+”模式,还要有好的农田来承载模式的推广复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提速,让更多“望天田”变成“吨粮田”。
“土地以1000元每亩流转给企业,改造好后以1100元每亩返租给农民。”同是瞄新村的农民赵甫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稻田能产2000斤左右,干稻收购价格约1.3元每斤,他们家承包了虾稻田30亩,其中稻田17亩左右,种稻的收入能保障租地的钱,养虾的收入就全部算赚的了,一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
潜江市在浩口、龙湾、后湖等地,大力建设虾稻种养高标准农田,平整肥沃的土地、配套齐全的水利设施、宽敞平坦的田间道路,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目前,潜江“虾稻共作”面积达85万亩,该模式亩平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
至“十三五”末,湖北省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面积3570万亩,提高粮食产能10%~20%。
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的还有农村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一条7公里长的柏油路通向京山市石龙镇田音村,456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在2020年底基本完工,在这里勾勒出一幅“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沟相连、渠相通”的美丽乡村画面,曾经“贫穷脏乱差”的小村庄完成了美丽蝶变。
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小麦机收现场。安福兵摄
科技兴路 “背朝天”变“慧种地”
所谓“种田”,“田”平整好了,“种”更是重中之重。
“种”,是良种,是农业的“芯片”。鄂北岗地是湖北省小麦主产区,长期以来,当地农民以种植普通小麦为主,卖价不高,用途不广。随着人们生活状况改善,市场上对专用小麦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供应不足,我国需要花巨资从国外进口专用小麦。
瞄准市场上的急需品种,湖北省农科院加大研发力度。近年来,湖北省先后自主培育出襄麦32、襄麦39、鄂麦590等优质高筋、株型紧凑的专用小麦品种,不仅为粮食增产奠定基础,同时因为市场不愁卖,每亩还可以多收入100多元。
“种”,是耕种,让“铁牛”种田,农业机械成为稳粮“主力军”。从刀耕火种到机插机收,从老机器到新技术,湖北粮食主产区田园依旧,但耕种方式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农田里,已很难看到耕牛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农机设备。
至2020年底,湖北省农机总动力达4626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9%。
在孝昌县群爱村双鹏家庭农场早稻种植基地,4台安装“侧深施肥”的乘坐式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无人机在空中盘旋,插苗、施肥一次性完成。
不仅要“种”得好,还要收得好,效益才高。今年5月,湖北省平均累计降水量较去年同期偏多四成以上,夏收难度之大、时间之紧、任务之重均是近年少见。为确保粮食颗粒归仓,湖北累计投入各类农机具120万多台(套),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8%以上。在仓储环节,近年来,湖北加大对烘干设备的补贴力度,在粮食主产区,已基本实现从田间到烘干厂再到仓储的无缝衔接。
“种”,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送到农田里。为确保粮食稳产增收,5位院士领衔的科技团队,以及8000多支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农民合作社带领农民晴天抢收,实现夏粮“双增”。
把专家的“试验田”变成农民的“丰收田”。作为科教大省,湖北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2020年,湖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
湖北省京山市石龙镇田音村绿色农田。人民网 王郭骥摄
产业铺路 “一颗谷”变“三个一”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才能构筑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延长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促增收。
“采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京山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清阳说起了粮食产销之道。标准化种地、精细化加工、现代化物流,让京山桥米畅销全国,也成了农民致富产业。
京山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集粮食种植、粮食烘干、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农商互联等为一体,流转土地5400亩,托管服务3万余亩,推广优质稻种植。李清阳又乘着农村电商迅猛发展之势成立了电商部门,销售合作社自产和农户种植的桥米,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和品牌。从刚开始每天十几单,到现在的每天销售2万多单,2020年全年销售额达到2.1亿元。
完善利益链,农民种出好产品、卖上好价钱。
“我们的桥米不愁销!”桥米原产地京山市孙桥镇蒋家大堰村的农户底气十足。“田间连着车间”,京山市引导国宝桥米等企业实行土地流转和订单生产,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从品种、技术、产量、效益等方面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
向前端整合农产品种植,向后端深度开发桥米系列产品,包括米汁、米线、方便米饭、瓶装免淘米等,国宝桥米在孙桥镇新建的产业园一期投入使用,将实现年产20万吨智能化桥米和20万吨稻谷仓储能力。
提升价值链,精深加工产品种类越来越多。
从加工稻米的“下脚料”米糠中采用分子蒸馏的物理工艺精炼形成稻米油,再从精炼油脂的副产品中提取药用原料并制成药品,位于随州的湖北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正着力实现从“一颗谷”到“一粒米”“一滴油”“一片药”的跨越升级。
政策引导,农业产业迎来加快发展的大好春天。今年3月,湖北省出台《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重点打造以优质稻为代表的十大农业产业链,8位省领导担任重点产业链“链长”。到2025年,十大主导产业综合总产值力争达到“万亿级”。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应,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也是重要的政治责任。”吴祖云表示,要心怀“国之大者”,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力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加快农业产业大省向农业产业强省跨越,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抬高湖北省高质量发展底板。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