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沈从文 一直住在咱北京市中心

2019-11-05 09:40:22 北京青年报

“青睐”初冬走读从文故居

沈从文  一直住在咱北京市中心

  寻访团员与嘉宾老师合影

  三位嘉宾聊得兴起(从左至右):王道、龙冬、杨早

  沈从文(1902-1988)的前半生以文学著名,后半生以文物研究为业,两种“从文”,人生的三个阶段,作家、教授、学者,都与北京城的文化空气息息相关。北京城就是沈从文学识的培养皿,就是沈从文天赋的探照灯。

  与当时的万千“北漂”青年一样,毫无收入的沈从文,靠着亲戚、朋友、同乡的涓滴资助,从招待同乡的杨梅竹斜街上的酉西会馆,搬到北大沙滩一带的银闸胡同,在几个大学的周边辗转,听课,写作,投稿……直到他得到郁达夫、林宰平、徐志摩等人的帮助,正式登上文坛,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

  后来,这位年轻人去了上海。1933年,他带着新订婚的女友,又回到了北京。

  1933年8月,沈从文租下西城府右街达子营二十八号,9月,在中央公园结婚。一直到1937年离开,沈从文在此期间写下了《边城》《湘行散记》。

  1946年,沈从文随西南联大复员,从昆明回到北平,并任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沈从文一家住在北京大学的教授宿舍中老胡同32号院。

  “寻访沈从文故居之旅”,就从景山公园——中老胡同一带开始。

  本次寻访活动由学者杨早和作家龙冬、王道联合带队,“青睐寻访团”和“阅读邻居”的团友们于10月27日下午1时,在景山公园东门集合完毕。鉴于达子营现已不便参观,以及香山路途遥远,就不纳入这次的寻访路线了,剩下的7个点,最优化的路线设计是:沙滩后街——中老胡同——银闸胡同——东堂子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崇文门——杨梅竹斜街。

  希望与绝望:从北大到北大

  从景山公园东门出发,沿着景山东街向南走,第一个胡同口,就是沙滩后街。我们跟着杨早停在了一个老宅子前,听杨老师介绍说,这个地方最开始叫四公主府,1898年戊戌维新时创办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清帝退位,大学堂的存留成了问题,当时的大学堂监督严复经过各种努力,保住了大学堂。大学堂1912年5月更名为北京大学,一直延续到今天。

  杨早将其称为“全世界最独特的一个大学遗址”。全世界?这口气够大的!团员们等着杨老师往下说,“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大学是建筑在皇宫旁边的。这所大学也没有围墙。但它处于一个非常中心的位置,没有后花园,旁边景山公园就是它的后花园,没有博物馆,故宫可以做它的博物馆。如果再往远处想,北京图书馆到琉璃厂,都是这所大学的图书馆。”

  沈从文1923年来北京的时候,这里已经是北京大学的理科楼。有的团友想尝试进去看看,但现在已经是民居,不方便进去打扰。于是我们继续行走,一边想象着:一百年前,和我们走在同一条路上的北大学子,也许就曾与北漂求学的沈从文擦肩而过。

  京师大学堂旧址对面是西老胡同,顺着西老胡同向南走,向东一拐就是中老胡同,这就到了我们的第二个目的地——中老胡同。1946年从昆明西南联大复员后,中老胡同32号院是很多北大文科教授合住的大院,如朱光潜、冯至、沈从文,等等。

  这个院子现已无存,我们就站在胡同里,听杨早讲解:“请大家想象一下,这里当时是个非常大的院子,大概住了20多家人,全都是北大的教授。从中老胡同一直走到底,快走到东老胡同的院墙,最东北角上是沈从文一家。沈从文在这里从1946年住到1951年,黄永玉也来住过一个多月。1952年,沈从文离开了北大,到交道口那边去租了个小房子住。”

  说到中老胡同的方位,有一处变化值得关注。杨早表示,根据沈龙朱先生画的“中老胡同32号院平面图”,中老胡同应该跟东老胡同是平行的,但现在东老胡同已经没有了,胡同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年院里的教授交往频繁,他们深厚的友谊甚至延续到了子女一辈。王道说,沈从文的两个儿子龙朱和虎雏都曾表示:中老胡同,也许是沈从文居住在北京较为适宜的一处居所,他在这里深思过将来的创作计划,有很强的文学雄心,他甚至与虎雏谈到过做不做“中国的托尔斯泰”。

  中老胡同对于沈从文本人、他的家庭以及他的后代都影响至深。王道还补充说,有一本书就叫《老北大宿舍纪事(1946—1952):中老胡同三十二号》,是后代的成长回忆,读起来非常温馨。

  向东走出中老胡同,眼前赫然便是“北大红楼”,从前是北京大学的文学院,现在是新文化纪念馆。所以我们走的这条路,也就是当年那些住在中老胡同的北大教授,从宿舍去教室时走的路线。

  与北大红楼隔着一条五四大街,就是银闸胡同。一到这里,我们又进入了沈从文1920年代的“北漂”时光。

  在1920年代,银闸胡同这一带,完全是靠市场养育起来的“大学城”。杨早指着前方一个门面低矮的小旅馆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像京丰旅馆那样的小房子,当时的学生公寓应该就是这样的。”当年学生公寓的具体情形是怎么样的呢?杨早老师给我们读了一段回忆录,来自1920年代一位叫朱海涛的北大学生:

  这些小公寓通常是一个不太大的四合院,院中种上点鸡冠花或者牵牛花之类,甚至有时有口金鱼缸,但多半是并不十分幽美的。东西南北一间间的隔得自成单位,里面一副铺板,一张窄窄的小书桌,两把凳子,洗脸架,运气好也许还有个小书架。地上铺着大小不一的砖,墙上深一块淡一块,裱糊着发了黄或者竟是发黝黑的白纸,衬着那单薄、残废、褪色的木器,在十六支灯光下倒也十分调和。

  那住公寓要多少钱呢?杨早解释,房钱好一点的,大概一个月四五块钱,不好一点的,一两块钱就可以了。茶水、电灯、佣人,一切在内,吃饭除了周围附近的便宜小饭馆之外,还有最便宜的,几分钱就可以吃饱一顿。因此比起上海来说,北京确实是穷学生和穷文人的天堂。北京(北平)为什么能够成为文化城?和它相对低廉的物价有密切关系。

  沈从文刚到北京的第二个住处就在银闸胡同里,杨早讲道,“沈从文到北京本来是想来投奔他大姐和姐夫,但他来了才发现,清华毕业的姐夫,在北京也混不下去,马上就要回乡了。姐姐、姐夫给他留了一床被子,三十块钱,就走了。另外由于湘西局势的变化,老领导陈渠珍承诺的经费也断了。沈从文刚来北京时,充满了希望,但是第一考大学没考上,第二经济来源都断绝了,被逼无奈之下,才走上卖文之路。”

  1924年已经陷入经济黑洞的沈从文,是怎么活下去的?王道告诉我们,银闸胡同之所以能够成为北漂文人的聚集地,主要力量还来自于朋友间的守望相助。在苦闷孤立无援之际,1925年沈从文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自白散文《遥夜》,引起了书法家林宰平的注意。沈从文之所以能到熊希龄办的香山慈幼院去工作,就是因为林宰平托梁启超向熊希龄推荐的结果。林宰平是沈从文在银闸胡同这里遇到的第一个贵人。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贵人,就是文坛上赫赫有名的郁达夫。郁达夫先生当年请沈从文吃了一顿饭,走的时候,把口袋的零钱全部塞给他,又把自己的围巾也给他戴上,还写信说,“你来偷我的书,我会吃点安眠药,睡得熟一点,不会把我惊醒的。”其实郁达夫当时也没有多么富裕,但是他愿意向沈从文这样一个陌生的、没有亲缘关系的朋友,伸出援手,倾其所有,这也是那时的文人能够撑下去的原因之一。

1 2 共2页

编辑:高爽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 2019七夕:过好中国的“情人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柔情似水的七夕,这是佳期如梦的七夕。这个传承千年的节日,绵延着中国农耕文化中最温柔与浪漫的那一页。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国际杂技艺术沧州展演惠民众

    当日,第十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沧州会场世界杂技精品惠民展演在河北省沧州市体育馆举行。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创办于1987年,每两年举办一届,是我国杂技艺术领域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艺术赛事和文化节庆活动。

  • “舞动十二小时”活动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行

    当日,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板块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办“舞动十二小时”特别活动。众多海内外舞蹈家以明星公益课、大师工作坊、艺术讲座、在线直播、剧场演出等方式与舞蹈爱好者互动,让“爱舞者”共享舞蹈艺术带来的快乐与魅力。

  • 中国四大名陶之一:钦州坭兴陶

    11月1日,广西钦州,工匠制作坭兴陶制品。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广西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网红工匠的另类成名史

  • 优势栏目

    残健融合“爱的阳光”公益晚会走进浙江乐清

  • 优势栏目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惊艳天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