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方式、丰富形式、有效传承,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让传统节日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真正激活蕴藏在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基因(引题)
“我们的节日”,传承也需创新(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尹晓燕
阅读提示
如今,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它们“节”的气氛在淡化,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不过是一个小长假,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的慢奢品。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怎样才能在现代文明中焕发新的光彩?专家认为,古老的节日要融入时代的新内涵,满足百姓的新要求,必须善用现代化的新手段。
鲜花代替焚纸,云祭扫取代聚集,刚刚过去的清明,是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第一个清明节,扫墓祭祖,除了传统的现场祭扫,更多了家庭追思、网上祭祀、线上寄思、代客祭扫等现代祭扫方式,让这个清明更加绿色、文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我们的节日”,在传承的同时,也亟待创新。
绿色清明 文明祭祀
家住丰台的北京市民李铭是90后,今年清明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自己的父母终于不再在大马路上烧纸了。“清明节祭祀先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如今大家的环保意识也在增强,燃烧纸钱产生的烟雾对空气质量影响很大,也容易引发火灾,不能再提倡。”
“倡导新型祭祀方式可以做到安全环保,例如用灯光蜡烛,用鲜花祭拜代替燃烧纸钱等。现在我们家里也开始用灯光蜡烛了,老人也能接受。”李铭说。
今年清明,随着各地对“绿色清明·文明祭祀”的宣传和倡议,传统的祭扫方式逐渐被献花祭扫、网络祭扫等新兴的祭扫方式取代。祭扫形式在变,但对亲人的思念不变,很多市民都说,用献花、种树等环保方式祭扫,清明节更文明。
在北京市朝阳区,市民可在首都之窗官网或“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进行网络祭扫,登录页面后点击“清明祭扫”,根据提示填写完祭奠对象、留言人、纪念思语,便可选择献花、上香、点烛等服务,点击提交后,可进入内容页进行查看,完成网上祭奠。代为祭扫服务也可通过这些网上平台进行申请,公墓管理方可免费提供擦拭墓碑、敬献鲜花等基本服务,若需其他拓展服务,可另行商定。
与其他的节日不同,作为一个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清明节承载着一些特别的情绪。比如有些老年人,离家在外的游子,思乡心切,想回乡祭扫,能否在特定区域焚烧纸钱、表达哀思?专家提示,对于这种特殊文化的创新需要有点耐心,不能急于搞一刀切。应更加重视方式方法,以人性化和包容性的举措,在引领正确导向的同时,有效满足合理需求。
激活传统节日文化基因
一项调查显示,93.6%的受访者感觉现在年味儿变淡了。其中51.8%的人表示年味儿“淡多了”,41.8%的人认为“有点淡”,认为年味儿没变淡的人仅占4.6%.
而如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它们“节”的气氛在淡化,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不过是一个三天小长假,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的慢奢品。人们更多的是通过食品来体验节日,很少理解和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特别乐趣,比如清明踏青,端午龙舟,七夕灯会。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怎样才能在现代文明中焕发新的光彩?专家认为,古老的节日要融入时代的新内涵,满足百姓的新要求,必须善用现代化的新手段。创新方式、丰富形式、有效传承,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让传统节日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真正激活蕴藏在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基因。
“其实何必纠结?不论用多么复古的方式回归传统节日,必然是回不去当年的感觉的。时代在变,传统节日也在变,这谈不上是进步还是退步,只不过是人们在逐渐适应现在社会时,必然会带来的结果。”社会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张琳认为,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东西,注定会被淘汰。旧事物只有不断创新,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够继续存在。传统节日厚重的历史底蕴给它增添了不少光彩,但是它也亟待用创新的形式,来适应这样一个新的社会。
守旧是尊重传统,而创新更是在发展传统,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才能使之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
真正融入生产生活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特别强调,应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
“家庭是培育爱心和人伦道德的全天候学校,传统节日特别注重家庭。学校、社区可以把传统节日作为家庭文明建设的有利契机,作为传承弘扬家风的重要节点。”北京一所中学语文老师郭洋介绍,近年来,他们学校的学生已有着汉服行礼仪过传统节日的活动。
她认为,让传统节日具有适当的仪式感固然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专职机构着力创设一些让青少年觉得好玩有兴趣的活动和产品,如节日庙会、节日游览、节日吉祥物、节日玩具、节日食品等,运用现代高新科技,不断创新节庆活动的形式和载体,让青少年都喜欢过中国节。
有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提议,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传统节日习俗等内容的挖掘和研究,夯实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理论基础体系;建议将传统节日风俗习俗、礼仪等相关内容纳入幼儿园、中小学课程,让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加对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的了解;避免传统节日变相成为吃粽子、月饼等简单符号的挂靠,赋予传统节日文化更多的现代意识和时代气息;紧密结合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手机等新媒体大力营造节日氛围,充分展示各民族、各地区、各类节日文化的不同习俗、不同风格样式,让传统节日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活跃于生活当中。
民俗学家认为,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抓手和突破口,应该鼓励文化企业针对传统节日,研发一系列富有民族特色、时代气息的节日吉祥物、礼物、服装,推出一大批安全卫生、健康有益的节日玩具、节日食品和更多更好的传统节日图书、电子读物和影视剧,营造节日气氛,拓展节日内涵,增添节日魅力。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还应主动运用新媒体,包括电商、短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各类网络平台,创作出有意义、有趣味,百姓喜闻乐见的产品,让传统节日的推广不仅是正能量,也成为网红和大流量。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