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思政教师施索华:守护大学生精神家园

来源:文汇报
2021-03-14 10:18

  文汇报记者 姜澎

  人物小传

  施索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施索华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示范点”主持人。从事思政工作28年,她的思政课是在线课程中的热门课程,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标兵人物、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教育年度新闻人物、上海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施索华的思政课是上海交大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不论线上还是线下,都拥有众多粉丝。图为施索华在讲课。

  立德树人,上好思政课这门“关键课程”,一名普通的思政教师可以做什么?

  对上海交通大学思政教师施索华来说,28年的教学生涯,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守护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施索华的思政课是上海交大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不论线上还是线下,都拥有众多粉丝。甚至有学生听了她的思政课后,因为“想成为像施老师这样的思政老师”,而改考思政专业研究生;课堂之外,她的思政工作室热线电话24小时开机,接受过她帮助的学生每年都会回来看她;即便有的学生已经为人父母,孩子都和施索华一样高了,遇到难事他们还会说“施老师,我就想听听您的意见”。

  “我做的都是小事,只有小事做好了,才不会出大事。”施索华说,这是教师的责任和担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让自己的生命与使命同行。

  老师把爱融入进去,教育就能开出“花”来

  都说思政课不好上,因为如今的年轻人尤其不爱听大道理。但在施索华眼中,教育的关键是“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她相信,要让年轻人认识到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老师必须能和他们的思想同频共振,尤其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上的关爱。

  施索华每年都给大一学生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她上课时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停地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在将近100人的大课堂上,她会关注到每一名学生,与每个人都有目光交流,甚至还给自己定了个“每名学生每次上课至少目光交流一分钟”的教学标准。

  她认为,大一新生刚离开家,又正逢思想上的“拔节孕穗期”,此时,大学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影响尤其重要。

  也正因此,教室里的任何一点变化,都逃不过她的眼睛。有一个新学期刚开始,第二次上课,她就发现一名男生缺课。待到第三次上课,施索华问他上次为何缺席。男生沉默良久说他妈妈去世了,他连夜买火车站票赶回去送走妈妈,然后赶回学校。听完学生的话,施索华说:“以后你就有两个妈妈了,一个在天上看着你,一个在校园里陪着你。”就这样,施索华做了这个学生四年的临时妈妈,时刻给他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业上的支持。

  在校学习四年,这名学生因为品学兼优被评为“感动校园人物”。他留下一段感言:“我从施老师那里感受到了人间温暖,所以我没有理由不对这个世界、对我们身处的这个国家心怀感恩和爱意。”毕业时,这名学生选择到国家最需要的边远地区重点行业就业。表彰会上,他在台上对着国旗宣誓——“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施索华坐在台下流泪。“这种心情,不当老师很难体会,那是一种亲人的感觉。”施索华说。

  施索华始终认为: “做思政工作,不是只讲道理就能起作用的。”校园里,像这名男生这样受到施索华帮助和关心的学生很多,不少学生都把她当妈妈一样看待,找了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也领来让她“把关”;许多学生毕业后结婚生子,还会经常带孩子看望她,叫她奶奶或外婆……

  “思政工作就是这样,老师把爱融入进去,教育就能开出‘花’来,不然就是空洞的说教,学生考完试就忘记学过什么了。”施索华说,老师给学生的关怀、温暖,这份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他们会感受到,也会记住。这将助力他们立志修身、齐家,同时也会为了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变得更美好。

  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这样的思政课才真正鲜活

  施索华之所以能成为学生的知心人,还有另一个原因:她的课堂不仅在三尺讲台,还有校园外的广阔天地。

  每年寒暑假,她都会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有一年暑假,她指导一群95后大学生重走长征路。学生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先后乘坐92个小时的火车、29个小时汽车,抵达陕西吴起镇,一路寻访与长征相关的纪念碑、纪念馆,访谈红军的后代。途中,他们遇到一位老人,老人的姑爷爷是红军,当年新婚的姑婆送丈夫去当红军,结果丈夫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姑婆一直等,最终等来了一块烈士家属光荣牌。

  这批学生完成访谈回来后,施索华组织了一个座谈会,让他们交流沿途访谈的体会和感想,有一名学生的话让她至今难忘:“革命先辈们曾在那些地方慷慨悲歌,一往无前,如今我们一路走来,找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两个字‘信仰’。”

  “让学生带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许还有课堂上尚未解决的疑问,走到社会上去,走到中国最广阔的乡村和城镇社区去,了解真实的中国。”施索华相信,大学思政理论课教师要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影响和改变,需要把课程和生活结合起来,通过他们亲眼看到、亲身经历的事,让他们感受心灵的升华,灵魂的净化。简言之,思政老师必须要用好社会这个大课堂,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这样的思政课才能真正鲜活起来,育人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年轻人来求助是因为遇到“翻不过去的山”,等不到明天再解决

  在上海交大,施索华工作室成立于2008年2月,是上海市教卫党委命名的首批名师工作室之一。工作室成立之初就开通了热线电话,至今没有停过一天。这个谐音为“我要帮你生生世世”的号码连着三部电话,一部是她的手机,一部是办公室电话,还有一部则是她家里的电话。一天24小时,学生都可以向她求助。

  来电求助的学生中,有人因为第二天的论文答辩紧张到夜不能寐;有人因为高中升入大学,不知如何展示自己而心理落差太大;有人因为情感问题来倾诉;也有人因为学业困难面临警示而不知如何继续下去……在施索华看来,“很多时候,这些问题在外人眼中是小事,但是当这些年轻人打来电话时,他们其实是遇到了一座‘翻不过去的山’,是等不到明天或者等我空下来、休息好再帮他们解决的”。

  有时候,施索华在电话里和学生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打开她的手机,联系最多的除了学生,就是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甚至还有校医院的工作人员。 “育人是协同工程,不是靠一个人、两个人就行的。我手机里的这些常常联系的老师,都是和我一起为学生服务的。”施索华说。

  曾经有学生因为绩点太低而焦虑失眠,于是找到了校医院。校医院的医生说:“你这个问题得请施老师帮忙。”随后,医生立刻联系施索华。施索华跟她的助教一起帮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研究学习方式和方法。在施索华看来,正是因为校园里老师们“牵手”育人,大大降低了思政工作的难度。

  “每一名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千千万万个家庭构成了我们的社会,把大学生思政工作转变为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等问题交流和解答的平台,在为他们服务,解决他们具体困惑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思政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施索华觉得,身为党员教师,要更能体会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所在。

  原标题:从事思政工作28年,开通热线电话13年,上海交通大学思政教师施索华——

  24小时不断线,守护大学生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