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2021-03-07 14:15

  2017年7月,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历史名人入选。

  2020年6月,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出炉,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10位历史名人入选。

  这二十位值得传颂的历史名人唤起我们翻开书本,沿着他们的足迹,找寻历史脉络。本期,我们要重新认识的两位诗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白(701年~762年)和杜甫(712年~770年)。

  往往提起李白,首先就会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繁华的唐朝、壮美的山川、飘逸的诗人。

  提起杜甫,则多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战乱的唐朝、苦难的百姓、忧愤的诗人。

  李白和杜甫,各自映照出那个伟大朝代的一体两面,说他们是唐朝诗歌的代名词也不为过。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一次讲座上说:“少读李白,老读杜甫。”年少时期爱李白的人居多,觉得杜诗沉重、琐碎。但到了一定的年纪,人们又开始渐渐理解杜甫,明白杜甫的伟大。

  1

  如果没有李白?

  如果没有杜甫?

  自媒体作者六神磊磊不光是读金庸,他也写过一系列对唐诗的解读,并出成了书。在《六神磊磊读唐诗》中,有一篇《如果没有李白》很出名。

  作者认为,如果没有李白,中国的古体诗会更早输给格律诗,现代人也会少很多网络热语,比如“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没有李白的诗,就不会有“天伦之乐”“浮生如梦”这样的词,“扬眉吐气”“仙风道骨”“一泻千里”等成语也不会有;白帝城、黄鹤楼、洞庭湖等地的名气要略降一格;黄山、天台、峨眉的氤氲也要减色许多。

  没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苏轼未必会“把酒问青天”;没有李白的“请君试问东流水”,李煜未必会让“一江春水向东流”。

  有才的网友模仿他这篇,跟着写了一篇《如果没有杜甫》——

  如果没有杜甫,谁会和李白相遇呢?谁会和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求仙访道;“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一消心胸中块垒。如果没有杜甫,大唐诗歌的殿堂上有李太白的仙气直干云霄,却缺少了一份与大地亲近的厚重朴实。

  谁会在五岳之尊的巅峰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天不会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破旧的茅草屋旁没有了一位倚仗叹息的老者;成都,没有了草堂。

  谁会记录下石壕村老翁、老妇悲惨人生的一幕?酒不会叫“杯中物”,林妹妹不会是“弱不禁风”,那英不会唱“雾里看花”,女民兵不会叫“英姿飒爽”,后世的权贵们也没有了“飞扬跋扈为谁雄,炙手可热势绝伦”的形容。

  如果没有杜甫,黄庭坚、陈师道的“江西诗派”将无处寻觅,苏东坡吟不出“风卷珠帘自上钩,萧萧乱叶报新秋,独携纤手上高楼。”南宋爱国名臣文天祥道不出“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的感慨。

  谁都不能少,全都是瑰宝。

  2

  生前相互欣赏

  被后人引为佳话

  令许多人无限欣慰的一点是:这两位唐代(抑或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也有交集,并且彼此欣赏,惺惺相惜。虽然两人一生中只见过三次面,但已足够令后人回味无穷。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在洛阳,当时诗人高适也和他们一起。时隔半年后,两人再次于齐州(今山东济南)相会,一同游山访道。还一同去当时的北海太守李邕府上作客。

  第二年,李杜最后一次见面,仍是在山东。杜甫那年秋天到了鲁郡(今山东兖州),李白得知后专程从任城赶来与他相会,二人同游赋诗,拥被同眠,情谊更加亲密。

  杜甫很珍惜这段经历,将此事写进了诗中:“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不愿论簪笏,悠悠苍海情”(《与李十二白同访范十隐居》)。

  李白也写下诗篇,纪念两人一同登山远游的时光。“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自从那年一别后,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很显然,在这份友谊中,生前一直籍籍无名的杜甫,对很早就名满天下的李白,是仰视的。他为李白写的诗,既多于李白写给自己的诗,用情似乎也更深。

  他发自肺腑地赞美李白的绝世诗才和潇洒风度,“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他在李白获罪被流放夜郎之后,忧心思虑,甚至会连续几晚梦见他。在梦中,他对这位天才的委屈和落寞痛心不已。“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通天之路:李白传》作者哈金说,和李白一起度过的几个月对杜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是他一生都无法忘却的记忆,好像李白身上的光芒从未离开过他。”

  而这段友谊对李白的影响似乎没有对杜甫那么深。“李白虽然爱热闹,但他内心深处是一个独行者,是中国诗歌史上孑然独立的一个人物,就像一颗闪耀的恒星,它的光芒射向四面八方,对其照耀的世界全部一视同仁。”

  3

  身后被反复比较

  结论是各有千秋

  六神磊磊还告诉普通读者们,唐朝之后的千古文坛,有关李白和杜甫谁是更优秀、更伟大的诗人的争论,从未停息过。因此衍生出的“李杜优劣之争”,既有些好笑,又令人感慨。

  白居易、元稹、韩愈、欧阳修、严羽、胡应麟、王夫之、胡适、郭沫若……等等古今文人,都曾对二人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经历反复评比、

  这一场“千年评说”,据考证应该是著名诗人元稹(公元779年~831年)开的头。也就是那位曾经让薛涛深情相与的诗人,他也是白居易的好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出自他之手。

  元稹个人极为推崇杜甫,他虽然与杜甫不在一个时代,但他慨然应杜甫后人之托,为杜甫撰写了墓志铭(《杜君(甫)墓系铭》),对其评价高到无以复加,说杜甫“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

  更令人回味的是,元稹不仅单单赞美杜甫,还刻意将他和李白对比,“时有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诚亦差肩于子美矣”云云,明确表示他认为李白不如杜甫。

  因为白居易和元稹交好,白居易也同样推崇杜甫,对李白评价略低。

  从那以后,李白和杜甫谁更好,就成了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则对“扬杜抑李”的观点提出了尖锐批评。他在《调张籍》一诗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言下之意,李杜同样伟大,你们这些比不上他们的文人,没资格品头评足!

  进入宋代后,扬杜抑李的声浪逐渐占据上风,成为主流。欧阳修、王安石都更推崇杜甫。而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则认为两人各有千秋:“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到了明清,则对李杜二家基本持并重态度,但在反复的论述与比较中,仍往往流露出杜诗略高一筹的倾向。特别是在明清易代之际,杜诗中的“国破山河在”“每依北斗望京华” “文武衣冠异昔时”“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尤能唤起人们的思旧之情。

  就连乾隆皇帝也曾加入这场争论,他在《唐宋诗醇》中表达:李杜二家,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看来是认可“各有千秋”的说法。

  现代文人中,郭沫若也比较过李白和杜甫,为此还写了本《李白与杜甫》,但他是从阶级的角度去评判两位诗人,对李杜都有一些贬抑。为此他这本书也受到其他文人的很多批评,引发过不小的争议。 (文/阿米、妮那) 

责任编辑:韩瑞敏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