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宏甲走遍300余个自然村寨写就(引题)
长篇报告文学《走向乡村振兴》面世(主题)
北京日报讯(记者 路艳霞)昨天,长篇报告文学《走向乡村振兴》与读者见面,该书是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作品之一,作家王宏甲历经艰苦采访写作而成。
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走向乡村振兴》,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历经八年决战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故事。该书重点记述了若干特困地区和先进市、县、乡、村在脱贫攻坚中衔接乡村振兴的典型实践,通过一个个鲜活人物及其奋斗实践,诠释了中国减贫的经验,许多故事感人至深。
4年间,王宏甲跑了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300多个自然村寨,收集创作素材,在关注全国脱贫攻坚大战场的同时,着重追踪采访了贵州省毕节市和山东省烟台市,展现了两个地级市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
王宏甲首先选择到毕节进行采访,他说,毕节是集“老少边穷”和喀斯特地貌为一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当时毕节有7个贫困县、1981个贫困村、115万贫困人口。特别是留守儿童有15.82万,还有15.23万困境儿童。他选择在毕节调研采访,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毕节是我国唯一以“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王宏甲表示,早在1986年初,贵州从省直机关和各市(州、地)县抽调了3300多名中青年干部,派驻毕节的赫章、威宁、纳雍、大方、织金,以及毕节以外的册亨、望谟、麻江等26个贫困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首批大规模投身扶贫事业的干部。贵州,是扶贫开始的地方”,王宏甲说。
《走向乡村振兴》以大历史观看近代以来的乡村问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看乡村振兴。王宏甲说,无论乡村与城市,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才是我们国家坚强有力的保障。乡村振兴不只是乡村的事,它需要全民族的关心和努力。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全民族的复兴。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