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言必有本,无征不信”(引题)
“贫”字瓦范表明:广州东山曾存在南越瓦窑(主题)
文/羊城晚报记者 施沛霖
●受访嘉宾:王大文
著名文史学家王贵忱之子及学术助理,编辑整理《南越国陶瓦墨影》《可居室藏钱币文献图录》《可居室藏清代民国名人信札》等
5月的一个午后,羊城晚报记者来到著名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王贵忱家中。在这所位于广州五羊新城的幽静书斋里,王贵忱的长子王大文向记者展示了一套散发着墨香的《南越国陶瓦墨影》。此书是在王贵忱捐献给广东省博物馆的363片南越国残瓦中,选取了171品残瓦,由王贵忱祖孙三代费时一年多编拓而成的。在这批文字残瓦中,“万岁”瓦当、“□贫”字瓦范皆是有代表性的岭南文物。
潘六如《拾瓦行》诗
“万岁”字陶瓦当 广东省博物馆藏
“万岁”字陶瓦当 南越王宫博物馆藏
“□贫”字瓦范 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受访者提供
王贵忱在书中题跋:“岭南文脉,渊源有自。不佞辽东策马南来,忽忽近七十春秋。叹岭南文化博大精深,爱之,学之,传之,今亦粤人矣”。王贵忱以传承岭南文化的行动来回馈了岭南对他的培育。
广州是岭南文明的发源地。秦末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据史记载,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将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先进文化和社会模式引入岭南,南越陶瓦便是这个历史进程的见证物。
王大文向记者回顾了这批南越国文字残瓦的发掘、保存及捐献始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广州修建广九铁路,在东山龟岗出土了一批文字陶瓦,岭南学者潘六如以其字体有篆隶递变特征,考为南越王宫遗物。这是岭南首次发现南越国文物,使《史记》《汉书》南越国之说得实物佐证。潘六如将研究成果整理为《潘六如南越瓦文稿》,其中《拾瓦行》诗真实记录了在广州东山地区发现南越残瓦的过程:“……土中有奇物,绳文如错纵。隐隐有虫书,刻画争玲珑。视之为瓦文,考据无适从。种类不一致,彼此非雷同……”
其后,岭南学者汪兆镛、潘龢、蔡守、谈月色、谢英伯、李尹桑、陈大年、邓尔雅、黄慈博、黄少梅、罗原觉、关寸草、冯霜青、曾传轺、黄文宽相继参与对南越残瓦的发掘、研究。
1949年王贵忱随军南下,寓居岭南。从温丹铭、卢子枢、黄文宽、温原等友人处得到大批南越残瓦及潘六如《南越瓦文稿》稿本、温丹铭钞《蔡哲夫集南越瓦文稿》钞本和关寸草南越瓦墨拓若干。1990年,王贵忱将所珍藏363片品南越残瓦悉数捐赠广东省博物馆。
20世纪90年代,广州发掘南越王宫署遗址出土大批文字陶瓦残片,经对比研究,与广东省博物馆藏南越国陶瓦残片形制基本相同,不少文字是同模的。南越陶瓦普遍使用文字,而这些汉字,当为岭南最早的文字。陶瓦有文字作记,可见南越国仍受秦制“物勒工名”的影响。
王大文告诉记者,在广州东山地区出土的这批南越残瓦中,有一种是独有的,那便是“瓦范”(也称陶拍,用以拍印瓦上的文字和点纹)。“这个‘□贫’瓦范极珍罕,为目前仅见之文字瓦范,范面呈椭圆凸状,范底平,形厚硕,字与圆点阴刻范面,拍印陶瓦,文字与圆点俱现。当时有专家曾以为陶瓦文字与圆点是分别拍印,有此原物,真相大白。”王贵忱信奉“言必有本,无征不信”,此“□贫”瓦范,是东山地区曾存在南越瓦窑的重要证据。
2019年, “岭南文脉——王贵忱捐赠南越陶瓦展”曾在省博举行,这些珍贵文物也得以向公众展出。“为免散佚,将这些珍贵文物和古文献捐献给国家,是父亲的心愿,也体现了岭南学人对岭南文化的代代传承。”王大文说。
他告诉记者,在广州恤孤院路附近,有一条瓦窑街,他一直希望能考证这条街与南越瓦窑之间存在的关系。关于这个与汉朝共存了93年、广州历史上著名的古国南越国,要获得更多的实物资料和信息,也许要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了。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