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宋昀潇 实习生 林少娟 赖文昕
2月4日上午,虽未到饭点,但陶陶居总店(十甫路店)的等位区已是人声沸腾。食客们手拿菜单,或坐或站。被叫到号的食客,一个箭步便上前“认领”。视线再往右,一块“陶陶居第十甫路总店华丽回归”的红色招牌格外显眼。
食客们在堂内用餐
陶陶居新外观
开店首日人如潮涌
历经两年半的修复,这家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位于广州西关的百年老店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于2月4日重新试营业。这一次,141岁的陶陶居焕发出了全新的姿态:极富岭南风情的霜华小苑,小桥流水里流淌着广府的气韵;通透敞亮的骑楼天井,与堂内的华丽吊灯相映成趣;老店限定的广府怀旧菜,岁月的滋味重现于餐桌……
复刻西关风情
还原百年茶楼面貌
未至门前,已见其貌。行走在上下九商业街的第十甫路上,一眼便能瞧见红梁白墙、雕梁画栋的陶陶居老楼,23.5米的建筑高度令这栋老楼得以俯瞰其余老建筑,西关风情尽收眼底。
“这就是我小时候食过的陶陶居啊!”望着翻修后的陶陶居,有年老街坊如是感慨。黑字白底的对联,飞檐流角的“可观亭”,无不与记忆中的老陶陶居如出一辙。
据悉,为了还原百年前陶陶居风貌,设计团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旧照片、走访陶陶居老员工,力图以1:1的规格重构清末民初的建筑原外观。
不仅是外观面貌,陶陶居的内部陈设也充满了浓郁的老西关风情。走进楼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橄榄绿的主色调装潢,玫瑰金的窗花隔板调和了灰色大理石墙面带来的厚重感,一盏流光溢彩的华丽吊灯更是令大堂熠熠生辉。沿着楼梯拾级而上,食客们可一路观赏栩栩如生的木雕、具有西关韵致的趟拢门与大宅屏风、经典的广式骑楼天井。一步一景间,仿佛与百年前的老陶陶居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邂逅。
在3楼中庭,一棵树斜逸而出,引人注目。原来,这是一棵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栽植在楼内的红杏树。随着老店新开,老红杏树也被“请”了回来,与霜华小苑的景观相映成趣。“许多旧日物件都被保留与修复,比如红木花窗、金丝喜鹊栖木棉挂落等。”设计团队总负责人黄先生告诉记者。
推出广府怀旧菜
品味时光味道
好景配好菜。除在装潢上体现复古元素外,陶陶居推出的系列菜品也颇具老广味。据了解,为了这次十甫路总店的“回归”,陶陶居精心推出了数道“广府怀旧菜”,如香煎琵琶豆腐、传统鱼香茄子煲、清炖鸡以及斋菜根基长养。
根基长养是广府地区一道经典的斋菜,常现于婴童满月宴上,藏有长辈对晚辈“打好根基,茁壮成长”的美好祝福。根基长养由三菇六耳、鹌鹑蛋和山根做成。不同于往日鹌鹑蛋炸后加生抽的做法,陶陶居行政总厨生哥有新创意:把鹌鹑蛋打在豉油碟中蒸。简化做法后的根基长养,口感不仅更加清爽,卖相也升级不少。除根基长养,香煎琵琶豆腐、纸包骨等菜品也在制作方法、制作流程上做了相应调整,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需要。
“手工”是本次系列怀旧菜最大的亮点。会吃的广州人对美食的品质极为讲究,一道高品质粤菜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厨师的功夫至关重要。但随着时代加速发展,粤菜中不少传统手工菜式已难再寻觅。这次,陶陶居推出的广府怀旧菜带着“手工”重新登场,如菜品纸包骨,制作过程中需用刀背反复拍打猪肉直至其纤维松开,再以秘制酱料腌制四五个小时。
[小资料]
陶陶居,141岁的老茶楼
陶陶居总店始建于1880年(清光绪年间),是一个名为黄澄波的商人所建。陶陶居本名为“葡萄居”,1927年被茶楼大王谭杰接手后,取“乐也陶陶”之意,改名为“陶陶居”。因茶点优质、文化氛围浓厚,141年来,陶陶居倾倒了不少文人墨客。鲁迅、巴金、陈残云、刘海粟等名人都是陶陶居的座上客,陶陶居牌匾更是清末学者康有为所题。2005年6月,陶陶居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