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科技研发助企业发展壮大

——车城3家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故事

来源:湖北日报
2021-02-24 16:49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刘爱理 徐春晓

  阅读提要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近年来,十堰市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创优外部环境,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一大批企业依靠技术研发、改造,走上自立自强之路。

  2月18日,湖北省举行科技创新大会,吹响科技强省建设号角。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车城,记录下与之相关的几个故事。

  2月19日,华阳公司车间,工人正在加紧生产。 (通讯员 刘爱理 摄)

  2月19日,万联达公司车间,工人在生产免维护拉杆。(通讯员 刘爱理 摄)

  2月19日,统联公司车间一角。 (通讯员 徐春晓 摄)

  华阳

  代工工厂蜕变“小巨人”

  2011年1月,省经信厅发布全省首批11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湖北华阳汽车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入选。

  专精特新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专精特新“小巨人”是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5年前,华阳与这样的标准还相距甚远。

  这家公司成立于1995年,外资控股,定位是代加工工厂。“在外资看来,工厂是工厂,公司是公司。我们就是根据图纸加工、生产。”副总经理梁宏记得,2016年,华阳产值仅5600万元,日子过得很艰难。

  2017年,中方回购股权后,第一件事,就是加强研发。

  “技术中心最初5人,慢慢增加到十几人,现在二十多人。”梁宏说,公司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1000万元,2020年达2000万元。

  高涛是华阳的首席技术官。2018年,研发团队希望购入一款模拟计算工程软件。高涛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递交申请,高层当场批复同意。“一款软件86万元,在很多公司,还真不舍得。可在华阳,只要研发需要,说买就买。”高涛说。

  他带记者来到公司实验室,一台卧式机器正在检验一款新产品。“每8秒踩一次刹车,要踩20万次,大约20天。通用标准是10万次。”高涛说,以前做新品测试,需到襄阳国家汽车零部件检验中心排队;华阳投入500万元,自建实验室,研发速度大幅提升。

  技改也不遗余力。华阳的生产车间原是230台传统机械,现在换成148台数控机床,24条半自动生产线。“以前一条线要7个人,如今只要2个人。”高涛今年有两项任务,一是再上一条生产线,投入700万元,生产效率是目前的3倍;二是对现有生产线做自动化升级。

  现在,华阳冠状蹄制动器、冲焊蹄制动器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楔式制动器产品是国内唯一批量装车的商用车制动器。公司耗时2年为东风商用车研发一款产品,上市当年,销售12万只,新增收入4000多万元。

  与研发齐头并进的是公司产值。2018年,华阳产值1.8亿元,2019年2.2亿元,2020年2.95亿元,2021年的目标是3.5亿元。

  “创新永远是主题。”梁宏说,华阳将继续加大前瞻型科技研发的力度,革新工艺,推出更多新产品,抢占更大市场份额。

  万联达

  300万元研发投入撬动8亿元市场

  一根头发丝粗细的电极丝切入金属球头,飞溅出炫目的电火花,噼啪作响。片刻,球头被切断。王刚取出样块,检测硬度、金相和淬火层深度。“抽检一天3次,确保球头质量。”他说。

  这里是湖北万联达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中心。万联达主要生产汽车转向拉杆,各种配件中,球头与球头碗最为重要。

  “接触面要光滑、硬度要相互匹配,加工精度在正负0.08毫米。”王刚说,正是这样严苛的技术要求加上创新设计,万联达生产的拉杆“免保养、免维护”。

  免维护拉杆,万联达的拳头产品,2020年销售72万件,产值2.2亿元。

  前些年,这家公司做贸易,后来生产、销售传统拉杆。

  “传统拉杆有10多个部件,结构复杂,还要定期加注黄油、更换配件,寿命仅8个月。”市场调研中,副总经理张秀伟不止一次听到厂商、用户发出这样的抱怨。

  行业痛点,便是突破方向。2012年,万联达开始免维护拉杆的研发,3年投入300万元,2015年进入路试,当年底推向市场。

  最大的改变在结构。装配之前,先加注进口的专用润滑油;设计上,用橡胶球座替代钢球网和弹簧结构。

  难点则是加工。张秀伟介绍,万联达投入近500万元,更新镜面加工设备和数控车床,大幅提高加工精度,“球头与球头碗的接触面从70%增加到85%,稳定性更强。”

  相比传统拉杆,免维护拉杆减重3到7公斤,寿命达到3年30万公里,用户的维修、保养费用降低约20%。

  2020年,万联达的汽车转向横直拉杆产品在与10余家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东风商用车供应体系。至此,已有70%的主机厂使用万联达免维护拉杆。

  “按每年需求600万根拉杆计算,这是一个8亿元的大市场。”张秀伟说,2021年,万联达的目标产值是2.8亿元,未来5年,有望保持每年45%的增长。

  现在,万联达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合作,并聘请中科院院士做顾问,每年研发投入500余万元,试验新材料、新工艺,重点是免维护拉杆的“再轻量化”。“做研发,就是要针对市场、有的放矢。”张秀伟说,“必须寻找到行业痛点,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统联

  在失败与试错中迎来转机

  湖北统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仓库一角,堆放着几十个大纸箱,足有两人高。

  “全是呆滞产品,价值约300万元。”副总经理田连营说。

  这家公司主要生产国六发动机排放后处理总成零部件。国六排放标准实施,给相关零部件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催生新的机遇。在此背景下,众多企业纷纷提前布局,统联也是其中之一。

  2017年4月,统联开始研发国六产品,投入超过1亿元。然而,困难重重。

  “国五和国六的后处理排放系统截然不同。”田连营说,以往的设备、模板全部无用,材料、参数都要重新试验,“更要命的是,厂商图纸一变,我们的设计全都作废,只能从头再来。”

  呆滞产品便由此而来——厂商图纸改了5版,根据前4版生产的产品如今全都堆在那里。尤其让田连营难受的是,当时没有技术积累,这批产品的研发、设计、加工特别辛苦,“结果说不要就不要了”。

  还有一款产品,由十几个零件拼装。统联投入50万元开发、制造模具,因达不到要求,一连报废两批,第三批才稳定下来。

  当然,更多的还是成功的例子。

  统联的多款产品需进行异型驼峰加工。国外有一家生产这种设备的厂家,但运输、安装、调试需要至少4个月,成本也很高,一台机器200多万元,一套模具10万元,“200台机器加300套模具,要花近亿元”。

  统联和广东一家设备厂联合自主开发。耗时1年,投入1千多万元。“当时后方要得急,设备油漆没干就开始试生产。”田连营在广东一住几个月,日夜赶工。如今,设备做到第四代,完全满足加工要求,正研发第五代,提升稳定性。

  统联已开发200多种产品,为东风、潍柴、玉柴等厂商配套。今年计划再开发150种,覆盖更多型号的发动机后处理系统。2020年,公司产值8000万元,2021年的目标是1.5亿元。

  “行业的风口很多人能看见,但要抓住风口,需要长远的战略眼光。”田连营说,科技研发就像一场马拉松,不仅探索周期长,还要冒失败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耐力和耐心,很难坚持到最后。”

责任编辑:杨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