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眼中,他医术精湛,是一个心怀大爱的“白衣天使”;在同事眼里,他温和谦卑,是一位怀抱救世情怀的基层医学工作者;在群众眼里,他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是一名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爱心人士。他就是安徽省宣城市泾县黄村镇卫生院副院长黄希松,在实践中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让病患重新拥抱生命的春天,荣获“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扎根乡村的赤脚医生
1987年,25岁的黄希松刚刚踏入社会,无意间得知泾县招聘乡村医生,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功夫不负有心人,高中毕业的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正式成为一名没有编制的乡村医生,并被分配到泾县最偏远、最艰苦的汀溪乡桃岭村。
面对陌生艰苦的环境,黄希松背起行囊,和刚结婚一年的妻子徐立荣一起前往桃岭村。这一去就是整整15年时间,他在崇山峻岭的桃岭村,为乡亲们把脉问诊,妻子则配合着他抓药、照顾病人。在与妻子相互扶持之下,他真正成为了一名扎根乡村的赤脚医生。
199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屋外下着大雪,黄希松在村卫生院值守时,突然接到信息,一位村民腹部剧痛,需要紧急出诊。他急忙穿上棉衣,背上出诊设备,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过积雪,匆忙赶往住在半山腰处的患者家中。赶到时,他顾不上冻僵的手脚,立即检查患者身体,并及时断定为胃出血。简单处理之后,他和村民一起抬着患者往山下赶,正因为他的准确判断和及时处置,才稳定了患者的病情。
像这样的事情,在他扎根乡村的15年间数不胜数。他始终将患者放在第一位,用行动诠释着“胸怀百姓、薪火传承、志存高远、大医精诚”的医学人文精神。
潜心钻研的杏林医生
“入门正,则始终正;入门不正,则始终不正。”黄希松认为,要想治病救人,就要不断学习医学知识。在桃岭村的15年,也是他潜心钻研医术的日子。每天接诊完所有病人之后,他转身便投入到了学习当中。
在自学过程中,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开始钻研中医知识,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名著,同时还完成了入编考试。“学习中医就是希望用国粹治病救人,只有自身能力强了,才能正确判断患者的症结,有针对性地遣药组方。”他如是说。
就是在这样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的日子里,他的医术越来越精湛。2003年,他在多次考核考评中脱颖而出,被调任至黄村镇卫生院工作。凭着高超的医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他很快获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黄村镇卫生院的就诊治愈率也逐年提高,尤其是中医特色逐渐显现,越来越多人慕名前来寻找黄希松诊治。
2007年,全省首次中医执业资质考试拉开帷幕。高中毕业的黄希松无论是年龄还是学历都不占优势,但他毅然决然地报了名,“虽然我知道自己是那一批里年龄最大、学历最低的,甚至连主考教授都劝我放弃,但是我不想放弃医生这个职业。”经过两个月的培训和夜以继日的学习,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如愿拿到了中医执业医师证书。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学习,黄希松逐渐形成了慢性病和疑难病的中医调理治疗思路。2005年,泾县申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他承担了乡镇中医特色科室建设迎检任务,凭借着突出的工作业绩、规范化的建设水平和高效完善的中医科室运行制度,得到了考核组的一致好评。
心怀苍生的仁心医者
走进黄村镇卫生院中医馆,走廊上挂满了锦旗。在黄希松的办公室里更是熙熙攘攘,除了问诊台前的患者,候诊室里也坐满了人。有时候,院子里停满了全国各地的车辆,这些都是慕名前来问诊的人。
为了提高问诊质量,他坚持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四点半开始接诊患者,对待每一位病人都像亲人一样,耐心地解答每位患者的问题。
“只要我做一天医生,我就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我更希望所有的病人都能早日康复。”他更是定下了“家境特别困难的病人,除了医药费之外,其他费用全部减免”的规矩。
除了医术高明之外,黄希松还是扶危济困的爱心人士。他经常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去棉被、大米等生活必需品,并为他们免费义诊。同时,他还为困难学生送去爱心助学大红包,鼓励他们好好学习。2017年,当选泾县第十届政协委员的他给出关于敬老院管护人员队伍建设方面的提案,并得到了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去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黄希松还带领中医科的医务人员买布、裁布、包中药、缝香囊……一针一线,手工制作4000多个中药预防香囊,并送给了奔波在防疫路上的执勤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以及家庭困难的老人和孩子。
冬去春来,寒暑交替;鬓染秋霜,痴心依旧。黄希松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以大医精诚的理想和悬壶济世的信念,在医疗的沃土默默耕耘,为患者的健康播种希望。(据安徽工人日报消息 王肖肖)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