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吴明珠:戈壁“明珠”终无悔 只为甘甜润民心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21-09-17 09:19

  原标题:戈壁“明珠”终无悔 只为甘甜润民心(主题)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副题)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张海峰

  “都知道新疆的瓜甜,好吃,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都跟一位女院士有关,她对瓜的研究和培育到了痴迷的程度,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日前,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冯炯鑫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

  “吴明珠院士是新疆甜、西瓜育种事业的开创者,被新疆人民亲切地称为‘阿依木汗’(意为月亮姑娘)。多年来,她所育甜、西瓜品种在新疆及全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亿元。让不是甜瓜初生起源中心的我国,成为全球甜瓜分类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甜瓜次生起源中心之一,填补了中国冬季不能生产哈密瓜的空白。”

  1955年,吴明珠放弃中央农村工作部的工作,从北京来到新疆的戈壁滩上扎根;谢绝“院士楼”,一直身居陋室。在众人眼里,91岁的吴明珠是一个传奇。她总是这样说:“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我要去新疆扎根、报效祖国”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武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因为看了苏联电影《米丘林》,便迷上了园艺。1949年,她高中毕业考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农村工作部。能到北京工作,让同龄人艳羡不已,吴明珠却非常苦恼:“这不是基层,我想到最艰苦的地方放飞梦想。”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向中央要干部,吴明珠主动请缨,终于如愿以偿。临行前,年轻的同事们开着大车,唱着《我们新疆好地方》为她送行。汽车专门绕着天安门转了一圈,吴明珠默默许下心愿:“我一定扎根新疆,报效祖国。”

  最初,吴明珠被安排在当时的乌鲁木齐地委,这还不是她心目中的基层。她又软磨硬缠,终于被派到了条件艰苦的鄯善县农技站。住在老乡家低矮的土房里,出门便是瓜地。她心满意足,觉得自己终于站在了梦开始的地方。

  当年的吴明珠,还是一位娇弱的南方姑娘,身高1.55米,体重才30多公斤。一到鄯善,她就住进了老乡家,不仅很快习惯了吃馕吃羊肉,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老乡给她起了个美丽的名字——阿依木汗,夸她“意志像钢铁那样坚强,干活像公鸡羽毛那样漂亮”。

  哈密瓜在夏秋之交成熟,当时吐鲁番的日最高气温都在四五十摄氏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吴明珠和同事为了调查收集品种资源,冒着酷暑,用3年时间,走遍了吐鲁番盆地的300多个生产队,一块瓜地一块瓜地调查。

  吴明珠从收集的100多份资源中,整理出44个品种。

  不仅为新疆瓜建立了第一份资源档案,更从其中的优良品种中,系统选育提纯了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近30个新品种。她培育的甜瓜新品种种植面积曾占新疆商品瓜区总面积的80%。许多瓜农就是种着她培育出的新品种,过上了富裕日子。

  “吴明珠院士挽救了一批濒临绝迹的品种资源,填补了我国北瓜南移的空白;在主产区实现了甜瓜品种的第一次更新,延长了优质瓜的供应期;先后培育出甜瓜新品种16个,西瓜新品种10个,打造了中国领先的哈密瓜育种技术平台,是业界公认的开拓者。”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研究员马新力告诉记者。

  “努力工作,才是最好的怀念”

  1999年,由于贡献突出,吴明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迄今,她仍是新疆唯一的女院士。面对成绩,吴明珠总是说:“我的成绩离不开爱人杨其祐的默默付出。”

  两人是大学同学,是同学心目中的完美恋人。毕业后,两人又一起在北京相聚。当时,吴明珠在中央农村部工作,杨其祐则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

  1955年,吴明珠去新疆的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激烈反对,个性独立的她却不为所动。直到临行前两天,她才把这件大事告诉男朋友,杨其祐果然最懂她,不仅没有反对,反而笑着给她打气:“你先去,等我毕业了就去找你。”

  1956年,研究生毕业的杨其祐谢绝了导师让他留校的安排,毅然放弃了北京的一切,追随心爱的姑娘来到新疆。最初,他在新疆大学任教。1958年春节,两人在鄯善县政府借了间房子,买了些糖果,在老乡和同事们的祝福声中,举办了简朴热闹的婚礼。新婚第三天,两人就在吐峪沟的公路边依依惜别,各自回到工作岗位。

  婚后,两人把全部精力放到了事业上,总是聚少离多。随着吴明珠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一两个月一次的小聚也成了奢侈。为了照顾妻子,杨其祐舍弃了自己钟爱的大学校园,调到鄯善县一个农技站工作,终于和妻子团聚了。

  当时,杨其祐是全疆所有农技站学历最高的人。他精通英语和俄语,看的国外学术刊物很多,只要对妻子事业有帮助,他都翻译出来。当妻子的研究遇到难题时,博学多才的他总是为妻子出主意、想办法。有时候,吴明珠太忙,就打电话让丈夫帮着去瓜地授粉。尽管为此要在戈壁滩上跑三四十公里,杨其祐也总是欣然前往。

  在丈夫的默默支持下,吴明珠的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但是艰苦日子却一点点侵蚀着杨其祐的身体。1981年,杨其祐因为严重的胃病,不得不离开妻子,调到了江苏省农科院,但是病情却并未好转。丈夫去世前3个月,吴明珠请了此生中唯一的长假,陪伴丈夫。

  在丈夫临终前,吴明珠终于说出一直深埋在心里的话:“老杨,你为了我来到新疆,没能发挥你的专长,不后悔吗?”杨其祐平静地笑笑:“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无怨无悔。”

  “那个年代,多艰苦啊!可再苦,我们都挺乐观。”吴明珠回忆道。

  只有57岁的杨其祐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丈夫去世5天后,吴明珠就离开南京,重返新疆农科院设在海南的育种基地。连哥哥都觉得她不近人情。吴明珠说:“只有工作能让我减少悲伤。我只有更加努力工作,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为了瓜,做什么都值得”

  “瓜是我的生命。一天不去瓜地,我就觉得很难受,就好像母亲一天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吴明珠说,来新疆60多年了,对瓜有了特别的感情。吴明珠不止一次这样说。1978年,组织上任命吴明珠为吐鲁番行署副专员。为了心无旁骛地种瓜,1984年初,她毅然辞去吐鲁番行署副专员职务。1985年,吴明珠调至新疆农科院园艺所任研究员,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新疆农科院准备为吴明珠修建“院士楼”,她坚决谢绝:“我一年大半住在育种基地,要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

  育种工作极为艰苦,培育一个品种需要8年到10年,有的科学家一生只能培育几个品种,而吴明珠却在50多年中,培育出28个经国家审定的优质瓜种。参与编写《中国西瓜甜瓜》《甜瓜优质高产栽培》和《大棚温室西瓜甜瓜栽培技术》三部专著。

  “人的一生太短了,怎么才能加快育种速度,把这个周期缩短?”从1973年起,吴明珠开始了在海南岛的“南繁”生涯。“别人育种一年搞一代,我们搞三代,甚至四代!”作为一个育种专家,她的职业生涯延长了。一年四季,天天摆弄瓜,瓜棚成了她的家。

  2002年,吴明珠受到自治区隆重嘉奖,获得50万元奖金。她当场宣布,把40万元捐给课题组,用于优良哈密瓜品种的选育。

  70多岁时,吴明珠还在和时间赛跑。夏秋在新疆,冬季到海南,天天在瓜地做试验。别人眼里单调艰苦的育种工作在她眼里是莫大的享受。“有追求就会活得很开心。”吴明珠这样说。

  2009年,吴明珠担任了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这一国家重大平台建设的首席科学家。后因健康原因,只担任特色甜瓜育种的岗位科学家。“现在,吴院士主要给我们的工作作指导。她虽然年纪大了,但科学理念一直很前沿。” 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伊鸿平说:“我1984年大学毕业就跟着她育种,跟了30多年,从她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淡泊名利、赤诚报国的奉献精神。我们一定会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2017年,87岁的吴明珠退休了。如今,她在重庆和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但是她魂牵梦绕的依然是瓜。“我们每年都去看她,一说到吐鲁番,说到瓜,她的眼睛立刻就亮了。”冯炯鑫说着眼眶红了。

  2018年4月,《吴明珠传》出版。在西南大学举行的首发仪式上,面对年轻的学子,吴明珠动情地说:“在新疆,有许多像我一样的科技工作者,在田间地头默默付出。希望广大学子,能发扬这种精神,坚持理想,脚踏实地干下去,一定会创造奇迹。”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