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李洪元:历时21个月 在黄土塬上建起一座红色地标

来源:中工网
2021-09-28 11:18

  他从业19年,先后参建了21个项目;他带领团队,弘扬“延安精神”,圆满完成延安红街建设任务;他是中建二局延安红街项目经理李洪元,也是大家口中的“李团长”。2019年8月,以李洪元为首的中建二局团队历时21个月,在黄土塬上建起了一座红色地标——延安红街。

  移山填壑的“先遣队”

  红街选址位于沟峁纵横的黄土高原上,地形狭长,起伏高低不一。起初,项目团队要在1.5公里的U型施工区间内造出26公顷的平整土地。万事开头难,首战关乎全局。李洪元说干就干,他亲自带领17名先遣队员在黄土坡上搭起应急帐篷,成立了“战时指挥部”。大家紧密锣鼓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积极协调生产物资。几天后,大小车辆的鸣笛声终于响彻在工地上空。

  就在工程最紧张的时候,李洪元在现场协调地基施工时,不慎崴了脚,脚脖子肿起了半拳大小的鼓包。回宿舍简单处理后,李洪元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地又回到了现场。凭借一鼓作气的攻坚精神,这支17人先遣队突破重围,开辟出26公顷的平整作业面,为项目大干快干争取到了弥足珍贵的时间。

  水域打桩的“突击手”

  延安红街东侧坐落着延安市第一座人工湖——延湖。人们在欣赏延湖水色的时候,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废弃多年的方塔水库。

  面对最大深度达18米的超深水域桩基施工,李洪元和他的团队有些力不从心。那些天里,李洪元经常在泥水地里踱来踱去,思索着解决办法,脑海里灵光乍现:“淤泥是流动的,那我们把它‘固定住’不就可以了?”循着这个思路,李洪元和几名技术员整天泡在现场反复探究,大家一致决定先用拉拔机将钢护筒打入泥里,掏出筒内的淤泥,再将钢护筒焊接出更长的一节,直到钢护筒接触到岩层,最后灌注混凝土。就这样,“旋挖桩+钢护筒”的技术创新,顺利解决了淤泥地质成孔难的问题,376根水域桩基成为了红街的“钢筋铁骨”。

  风霜雨雪、大干抢工,李洪元从未缺席。去年4月,项目顶住疫情防控压力,抢抓时机,在红街1.5公里的战线上,李洪元与上千名建设者一同投身到20多个单体的穿插作业中。“再回延安”和练兵场两座单体建筑体量大、造型复杂,为了确保桩基施工平稳过渡,李洪元与项目技术骨干一起猛“啃”图纸,优化施工方案,科学排布计划,使各道工序无缝衔接,施工效率比先前提高了近一倍。“五一”前夕,项目数十个班组500多名工友坚守工地,顺利完成了重要工程节点。

  身体力行的“指挥员”

  延安红街建设期间,每天早上六点,李洪元都会站在项目大院等待着项目全员集合。“全体都有,跑步走!”只听李洪元一声口令,他和他的“独立团”便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阔步向前。经过两公里体能拉练后,紧接着的就是“团前训话”,新一天就此开始。

  李洪元管理团队就如同“带兵打仗”,团队管理方式践行延安精神要义:“在圣地延安干红色工程,对内要做好团建,对外要立好形象,必然要秉持铁一样的作风。”项目全员统一服装,一切行动听指挥,党员团员一律亮身份。

  在延安的630天,李洪元发扬攻坚,勇于担当。作为中建二局一名基层建设者,李洪元是一名征战在钢筋混凝土之间的攻坚“老”将。陕西省工人先锋号、延安市劳模、延安市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万达优秀项目经理、4项省级科技工法创新者……一项项荣誉记录着他决不妥协、昂扬向上的精神容颜。(徐朋)

责任编辑:尹文卓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