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赵剑影 通讯员刘璇 陈佳佳
我国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天线理论和制导雷达天线设计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原副所长陈敬熊迎来了百岁寿辰。10月13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召开“弘扬航天精神 传承奋斗品格”陈敬熊院士科学人生座谈会。
陈敬熊院士和夫人在座谈会现场接受与会人员的致敬。 陈敬熊1921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是我国第一代航天人,也是天线理论和制导雷达天线设计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因为在红旗一号、二号、二号甲等地空导弹制导站天线关键技术研制中所取得的成就,陈敬熊1987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他还牵头了我国防御系统初期建设多个雷达的建设,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百岁人生,初心不改。陈敬熊院士科研攻关中取得的一个个重要成就以及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懈追求,展现了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他的名字与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朝鲜战争中,他和同事解决坑道战通信难题,为传递军情赢得宝贵时间;中国第一代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天线的理论基础由他奠定,从此为中国导弹安上了锐利的“眼睛”;在他带领下,中国第一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红旗一号”制导站天线实现性能飞跃,扛起保卫祖国领空的职责;他牵头我国防御系统初期多个雷达的建设,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陈敬熊自幼年其就有追求科研的梦想,但求学路颇为艰辛,期间还因为抗日战争两度失学。虽屡遭磨难,他初心不改:科技自立才能自强。他大学和研究生选择了电机和电信专业,立志要以扎实的专业基础,为新中国的科研建设贡献力量。
他科研人生踏出的第一步,是在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放在地面上的天线通信”问题,这个问题的研究,为陈敬熊解决朝鲜战场坑道的天线通信问题打下基础。
在陈敬熊专心研究地面波问题,为军用通信天线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时,他所在的工作单位与几家科研单位联合,组建了国防部五院二分院。1957年11月,陈敬熊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刚刚踏入“航天的大门”,他就迎来一项重要任务,研究“1059”导弹天线。“1059”是以苏联“P-2”导弹为原型结合国内实际仿制的第一代国产导弹,而陈敬熊研制的导弹天线,是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当时,外方专家提供的图纸不完整,对关键技术问题也守口如瓶。陈敬熊带领团队自力更生,吃透导弹天线设计原理,进行自主创新,并打破了外方专家关于天线设计的理论限定,成为新中国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典型之一。
“他对技术趋势非常敏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对天线的最新研究推论了很多公式,推动了航天雷达天线工作的发展。对现在最先进的固态有源相控阵,他做了大量理论的、基础的奠基工作,23所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固态有源相控阵了,这和陈老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特别是解决了相控阵盲点等关键技术,起到了很大作用。”航天科工二院23所原所长黄槐说。
晚年,陈敬熊最大的爱好就是数学研究。在几十年科研工作中,陈敬熊把数学视作攻克电磁场、天线、雷达等通信领域研究难题的一把利器。他家有4个书柜,里面装满了各种专业书籍。看到感兴趣的地方,他时常还会利用自创的一套算法,将相关的数学公式重新推导一番。“有时候把公式推导出来,我自己很高兴。因此我生活非常充实,脑袋不会空的。”陈敬熊说。
陈敬熊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累积并总结了一套适合航天事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更将这些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科技人员。建院初期人才极度匮乏的时候,陈敬熊第一个提出“导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方法。他鼓励有技术基础的徒弟勇于实践,对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则手把手地教。他因材施教,培养出一批青年技术骨干,一些学生更是成长为技术专家。这样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方法引起各方重视,在全院推广“导师带徒”。为了满足人才梯队建设的需要,他还张罗航天系统自主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并先后在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执教,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播撒科技星火。
“陈敬熊院士在学术上卓有成就,是学界楷模;在思想上追求进步,是党员典范;在工作中甘为人梯,是引路良师。我们一定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扬航天精神,传承奋斗品格。”航天科工二院党委书记马杰说。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