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扎根隧道38年,一线技术工人李鸿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11-20 07:11

  原标题:扎根隧道38年,一线技术工人李鸿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引题)

  向世界难题“亮剑”(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钱培坚

  11月3日,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超大直径盾构掘进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第一完成人是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管涵顶进工、高级技师,有“管涵顶进工第一人”之称的李鸿。

  去年3月,李鸿调入公司国际部,被派驻新加坡。得知获奖后匆匆赶回国内,因防疫要求在酒店隔离,《工人日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他,听他讲述扎根隧道事业38载的“亮剑”人生。

  “在豆腐中打洞”

  1983年,李鸿从上海市隧道技校毕业后进入上海隧道公司,成为一名隧道工人,此后一直工作在隧道中、盾构机旁。“‘管涵顶进工’原本并不存在,它是时下隧道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后,催生出来的新型职业。”李鸿说。在班组同事眼中,李鸿与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李团长”有几分神似,面对困难,开动脑筋,“亮剑”而上。

  几十米深的地下世界,与地上截然不同,前方总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李鸿握着方向盘,操控着盾构巨龙,带领十几名工友,向着茫茫黑暗中的未知进发。

  20年前,时任施工队长的李鸿接到了一通急电。上海地铁2号线人民广场换乘站在叠交穿越地铁1号线的过程中,前方土体突然下陷了10厘米,随着盾构机的推进,下陷会越来越深。这是上海地铁的第一次穿越工程,状况出乎所有人预料。地下施工是高风险作业,上海的地质属于含水软土地层,要想在这里挖隧道,好比“在豆腐中打洞”。“一旦操作不当导致塌方,大家就没了。”李鸿需要决策:盾构机应该继续向前推进,还是停下?

  李鸿和团队在地下反复研究,测算数据。12个小时后,他找出了下陷原因。“一方面考虑到两条隧道要叠交,1号线加固做得较为厚重,另一方面盾构机在推进过程中速度过快。”找到症结,他重新坐进盾构机,手动输入指令:刀盘转速是多少、推进速度是多少、控制的坡度是多少……即将启动的那一刻,李鸿一回头,盾构机体内,所有班组成员一个不落:“队长,快出发吧!我们相信你。”7天后,盾构机冲破黑暗,为工程画上圆满句号。

  38年来,李鸿参与建成包括国内第一条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在内的11项超大直径盾构法隧道工程,成为该领域的技能型首席领军人才。在他的带领下,上海隧道公司以国家“863”课题《超大特长越江盾构隧道关键技术研究》为主导,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直径隧道——上海长江隧道,化解了世界隧道工程史上一系列从未遇到的难题,提前14个月实现通车,并一举创造三大世界纪录:最长——盾构一次性掘进距离长达7.5千米;最大——两台超大盾构直径15.43米;最深——盾构埋深达55米。

  敢于挑战世界难题

  李鸿是中华技能大奖的获得者,该奖项全国仅300余人荣获,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最高奖项。

  2017年5月,李鸿受命参加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工程。这是长江中上游首条超大直径越江隧道,也是国内最大直径、首条公铁合建的盾构法隧道,被国内外专家喻为“世界级难题”——坚硬的“钻石”地层和高黏度的“年糕团”复合地层,让巨型盾构机寸步难行,工期面临严重滞后。

  “哪一天盾构机动起来,我哪天出井!”李鸿立下军令状。每天早上7点,他第一个到达施工井,晚上最晚一个离开施工区,披星戴月两个月,盾构机操控室就是战场。他多次组织专家会诊,集思广益,最终拟定解决方案。短短3个月,两台超大直径盾构机改制成功,重新开始了长江底的征途。2018年10月1日,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通车,一项新的世界纪录由此诞生。

  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就是针对隧道施工迫切要解决的掘进效率低、稳定控制难和环境影响大等三大业界公认的国际性技术难题,自主开发了“去泥饼”“控沉降”“防污染”三大掘进施工新技术,突破了软硬不均复合地层建设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在饱和软土地层变形从厘米级到毫米级的跨越,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工程泥浆及渣土生态化利用。项目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应用在全国10条超大直径盾构法隧道工程。

  把中国盾构推向世界

  为了突破“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李鸿参加了盾构国产化研发,依据十几年操作经验提建议、补短板、攻难关,一年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国产盾构机历经磨难终于下线,他驾驭国产盾构机掘进获得成功,打破了“洋盾构”的垄断局面。

  李鸿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数据,他设计的《隧道远程信息智能管理软件》系统,成为实现盾构智能化监控和“全生命周期”维护的独有核心技术。这一软件系统已为150多台国产盾构植入了智能化神经系统,突破了国外长期对我国核心技术的封锁,为国家创利近2.5亿元,为用户节省了数千万元。如今国产盾构已走出国门,先后出口多个国家。

  作为上海隧道技师协会会长的李鸿,深知培养技能型新生代意义重大。他借助上海隧道“产学研”基地和国家级“李鸿大师工作室”培养盾构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和带教出上海市首席技师8名、高级技师7名、技师12名。

  现在,李鸿撰写的培训教材和制定的行业操作规范,已成为盾构地下施工作业和该工种职称评定考核的标准。

责任编辑:李方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