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坚守荒野 仰望星空 他用青春和智慧为大国重器贡献力量

来源:中工网
2022-03-01 10:41

从小,王顺对于星辰大海、浩瀚星空充满憧憬,2008年毕业后,他进入航空系统工作。在从事多年工艺研发后,他响应军民融合、产业推进的号召,转入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航天技术投入民用市场的产品研发。

十四年峥嵘航天路,他从渐入佳境的小白到资深技术人员,潜心于太阳能电源系统研制和产品开发,先后荣获“闵行区当代工匠”“上海工匠”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多项市级、行业级发明奖,研制出全光谱智能护目镜、临近空间长航时无人机太阳翼电源系统、全球动物微型“点位魔盒”、太阳能智能电动自行车等产品。

坚守荒野 仰望星空 每天弯腰工作近6小时

说起王顺职业生涯的最大成果,无疑是参与全国首台临近空间长航时无人机的研制。这一装备的研发,填补了我国长航时通讯中继的空白,也让我国成为全世界第二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当时我们是在离家遥远的一个基地做的总装,整个装备机翼就有80米臂展。”初到基地的冬季本就寒冷,茫茫荒野更让王顺感到压力:时间紧、任务重,还要克服艰苦的条件,压力可想而知。

一个系统的组装,需要完成8000多个太阳能模块的挂装复合;一项电路的检测,要完成32000多个电路节点的可靠性测试;一种力学的验证,需要进行5000多个受力点的力学加载测试……这一组数据充分反映了当时团队的高强度工作量,20多人的团队,每人每天都要弯腰工作近6个小时,特别是在安装机翼下方的测试节点时,王顺和团队成员需要扭着腰工作,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腰肌劳损。直到今天,每到换季时,腰上的酸痛都在提醒王顺当年的经历。

日夜坚守荒野里的基地,仅有的放松时刻是与家人视频聊天,当身体和心理都达到极限时,王顺坦言是靠着一股“一定要帮助国家在这个领域走出第一步”的理想信念支撑着自己。终于,从背井离乡熬到了交付试飞,期间,战胜工具失效研发自制工装、战胜时间赶上试飞节点……1800个日夜里,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大国重器贡献力量。

回到上海后,他又参与了上海首架太阳能飞机的课题。该课题对应急通讯等有重要意义。“这个设备整体面积比较小,机翼负荷有限,我们尝试了很多办法减重,最终采用了新的工艺,在电池不碎裂的基础上使减薄后的电池达到100微米的厚度,并弯曲复合在机翼上。”未来,这架飞机也将作为一个重要平台,在5G快速通讯等领域发挥作用。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其实,已经在太阳能电源领域成为专家的王顺,最初学习的专业是机械设计,这让他在入职之初就面临着一个挑战:转型。“理论可以自学,但技术一定要自己上手。”那段时间,王顺一边学理论知识,一边实操练习工序,“我们有型号任务,不光要学习,更要做到极致,不允许有分毫差错。”因此,事前多想、事后多总结成为王顺的习惯,整整两年的理论+实践,助他成功转型。

从军品转民品,从一名新人成长为带新人的老师,王顺的学习没有止步:军用产品的理念与民用产品理念不同,军用多考虑高指标、高性能,而民用在兼顾性能时,也要考虑成本和需求。在反复与厂家的沟通中,他提升了交流的能力。年轻职工风格与自己入职时有所不同,他主动引导、以身作则,在和团队的磨合中增强带队能力。做技术工作,前沿技术日日更新,人工智能、5G、数据链,一个个新名词他始终在学习,提升自己研发产品的能力……

从业多年,王顺对所从事的职业始终抱有一颗赤子之心。在业余时间,他喜欢拼搭船模等模型,这种从无到有搭建一件作品的爱好,或多或少受到了工作的影响。而他自己,也能在这个过程中“静下心来”。

他说,研发是一条孤独的探索之路,虽然艰辛有之,但他初心依旧。“敬业奉献、精益求精、传承创新”是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是他不断的追求。

(据劳动报消息 劳动报首席记者 张锐杰 文/摄)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