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近年来,四川省坚持把促就业、稳就业、保就业作为重大任务,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全省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当前,疫情多点频发,不确定性增加,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困难明显增大,就业形势严峻复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力量迅速研究制定出台了《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十五条政策措施》,聚焦“稳”、注重“实”,多措并举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千方百计稳就业保就业。
提高站位抓就业
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关乎人心向背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就业是获得收入的基本途径,是劳动者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低收入群体来说,就业是他们家庭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就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就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从全局的高度重视就业,把就业放在优先位置抓实抓牢。
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是增加内需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经济稳增长的重大战略举措。就业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就业水平既是市场经济主体运行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宏观经济景气度的核心指标和政策落实效果的重要评判依据。保住就业能够为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保住就业能有效扩大内需,促进居民就业增收,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以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总之,保就业、稳就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体现,也是经济工作的底线所在。
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全社会共同的重大责任。就业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宽,需要各有关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扛起促就业、稳就业、保就业的政治责任,系统谋划、通力协作、整体推进。人社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相关政策落地见效,及时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各类就业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信息推送、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水平。各类企业是稳就业的主体,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
全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
市场主体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保就业首先要保住市场主体。截至2021年底,全省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751.6万户,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受疫情影响,四川省不少市场主体面临压力。统计部门对超过1.5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反映停产半停产的企业有超过1000家,有近4000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产值下降,3000多家规模以上服务业反映成本高、融资难、需求少,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压力加大,用工需求减少。
针对上述情况,在保市场主体方面实施以下举措。一是继续实施援企稳岗和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用人单位缴费费率至0.6%,继续实施企业招用脱贫人口和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政策,提高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比例上限至90%。预计今年减征失业保险费68亿元,补贴社会保险费1.1亿元,返还失业保险费25亿元,共计94.1亿元。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而停工停产的中小微企业组织职工以工作代替培训的,按国家标准发放一次性留工补贴。鼓励中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度大学生、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符合条件的给予每人1000元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落实企业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岗位补贴政策。二是继续实施省属国有房屋租金减免和财政补助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一次性减免1—3个月房租;支持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减免入驻中小微企业厂房租金,省级财政对示范基地按不超过租金减免总额的50%,最高给予200万元补助。三是加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实施财政贴息和保费补贴两项新政策,降低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成本,推动小微企业担保降费。
培育经济增长点拓就业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经济发展,只有把经济体量做大做强,才能切实夯实稳就业、保就业的经济基础。当前四川省经济发展在需求、供给和预期上压力明显增大,根据调查分析,三重压力表现为:一是需求恢复不及预期。2020年和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6.4%,远未达到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消费需求明显偏弱。二是生产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受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涨、汽车芯片等行业供应链受限、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等影响,生产供给持续受到冲击。三是预期转弱。市场预期不足、投资后劲不足、收入预期不足和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民间投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低迷;202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分别为8.3%、10.3%,增长速度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2020年和2021年居民消费支出平均仅增长5.3%,比2019年低4.2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意愿距离常态化水平差距较大。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需要加大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发挥投资带动就业的作用,拓宽就业渠道。一是大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发展拉动就业能力。扎实推进“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10+3”现代农业体系和“4+6”现代服务业体系发展,挖掘制造业就业潜力,拓宽农业农村就业空间,提升现代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二是建立政府投资促进就业的机制,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创造就业岗位。加快推进成南达万高铁、四川时代等100个重点项目建设,发挥好重大投资在稳增长、促就业中的关键作用,2022年力争创造5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加大中、省以工代赈项目争取和实施,全年预计可创造3.5万个就地就近就业岗位。三是大力发展新就业形态,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组织免费技能培训,开展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确定快递员最低劳动报酬标准和年度劳动报酬增长幅度。四是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创业扶持,延续实施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强化创业载体建设,全省扶持100家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每家给予90万元一次性补助。2022年将扶持自主创业15万人,预计带动就业40万人以上。五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继续推进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计划招募1.5万人以上。
突出重点群体稳就业
解决好就业问题,重点人群是关键。深入推进重点群体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抓住了稳就业的“牛鼻子”。2022年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将突破57万人,同比增长8万人,总量和增量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即将毕业的24.2万名中职生,青年群体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组织化程度较低,返乡创业吸引力不强,农民工维权难度增大,不利于农民工稳定就业。就业困难人员普遍年龄大、文化低、技能低,难以符合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要求,困难群体援助难度加大。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和困难,应分类施策,加大帮扶力度,统筹推进各类重点群体就业。一是精准施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通过增加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人数、挖掘国有企业招工潜力、扩大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规模、增加专升本和研究生招生规模、设立疫情防控应急岗位、增加就业见习岗位等10项政策,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22年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拟提供8.3万个就业岗位;创新设立疫情防控应急岗位,招募医药卫生类学生不少于4000人;普通高校专升本和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至7万名;开发3万个就业见习岗位,组织毕业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16—24岁失业青年参加就业见习,并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予用人单位就业见习补贴。创新实施就业见习基地吸纳就业一次性奖补政策,对当年吸纳就业见习人员超过200人、留用率超过60%并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就业见习基地,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补,力争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二是强化服务保障,稳定农民工就业。持续推进农民工服务保障战略性工程,农民工转移就业规模稳定在2500万人左右。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输出大县成立国有劳务公司,脱贫人口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到户籍所在县以外就业的,给予不超过每人400元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选树20个省级“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每个品牌补助20万元,通过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提高输出数量和质量。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226万脱贫人口就业增收。三是统筹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全省国有企业招工名额10%用于招录退役军人,将退役军人纳入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对中小微企业招用当年退役军人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且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稳定就业1年以上的,给予每人1000元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人社部门会同民政、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对困难人员实施就业兜底救助,今年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不低于30万人。
精准服务促就业
就业服务是稳定扩大就业、化解失业风险的重要手段。当前四川省就业培训能力和质量有待提高,精准就业服务仍需加强。一是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群体开展各类补贴性培训。二是强化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全覆盖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开展智汇天府、政策和招聘进校园等活动。建立重点企业用工保障制度,设立就业服务专员,提供招工用工、政策咨询、劳动关系协调等服务。健全精准、全面、权威的就业失业调查统计分析体系,为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提供保障。三是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支持国家级、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发展区域性、专业性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
当前,四川省稳定和扩大就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工作,确保全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胡斌 作者系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