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走进“露天革命博物馆”巴中通江

来源:中国网
2021-08-20 10:57:28

        原标题:走进“露天革命博物馆”巴中通江

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遗迹,让通江成为远近闻名的“露天革命博物馆”。图为巴中通江县红军广场。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绵延千里的大巴山,曾是一片风云迭起的热土,曾是一片血肉浇铸的圣地。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向西实行战略转移,12月中旬抵达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在此后的27个月时间里,建立了以通、南、巴、平为中心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通江也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

在此期间,红军留下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和上万条红军石刻标语。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遗迹,让通江成为远近闻名的“露天革命博物馆”。近年来,红色资源富集的通江县围绕“一区三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红军烈士纪念地、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定位,大力推进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建设全域旅游目的地,不断加大对红色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让其在新时代仍旧闪耀着耀眼光芒。

巴中革命历史光辉灿烂,革命文物丰富珍贵,革命精神代代传承。巴中全市现有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省第四次党代会旧址展览馆等一批红军文物展示阵地。2004年,国家启动了“红色旅游”工程,巴中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线路之一(名称为“川陕苏区—红岩精神”),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巴山游击队指挥部旧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经典红色景区。红军文化不仅成为了融入巴中人民灵魂深处的重要文化,也成为了巴中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体文化,并正以闪光的文化精神特质代代传承。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和光辉灿烂的红军文化构成了独特的巴中红色文化。

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遗迹,让通江成为远近闻名的“露天革命博物馆”。图为巴中通江县城景观。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遗迹,让通江成为远近闻名的“露天革命博物馆”。图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内的展品。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位于巴中市通江县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现为国内最大、最早的大型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唯一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在陵园入口处,是面积1万平方米的“铁血丹心”广场,广场上屹立着一座由成都军区援建的名为“铁血丹心”的石刻雕塑。雕塑表现了红军当年投身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壮举和人民群众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满腔热情。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大道拾级而上,尽头耸立着气势雄伟壮观的烈士陵园牌坊。牌坊高12.5米,宽25米,6柱5门,由纯真草白玉雕琢而成,重达800余吨。进入牌坊大门,就是占地面积35亩的陵园核心区,园内原建有英勇烈士纪念碑1座、红军烈士集墓1座、师团职烈士墓40座。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里,在这里长眠着20000余名红军烈士。每年都有数万名党员干部、烈士后人、青少年来此祭奠英烈,接受红色教育,洗涤心灵。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图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内的标语。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图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责任编辑:陈莉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