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汇聚复兴磅礴伟力

来源:内蒙古日报
2021-09-18 10:46

  原标题: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汇聚复兴磅礴伟力

  核心提示

  ●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中华文化根深干壮,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是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

  ●正是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造就了精彩纷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要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滋养中华文化血脉、展现中华文明气度,聚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力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这些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密码,深刻揭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基本原则,极大提升了各族群众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我国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多样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每个民族的文化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中华文化这条奔涌不息的大江大河。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生动描绘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面貌。《诗经》是各地各民族诗歌总集,《楚辞》借鉴楚地民歌创作而成,元曲的辉煌有着各民族多方面的贡献。各民族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三大英雄史诗”填补了中国文学史在史诗方面的空白。各民族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以云南丽江古城、元上都遗址、哈尼梯田等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回族的花儿、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等为代表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可以说,中华文化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56个民族牢固的精神纽带。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中华文化根深干壮,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是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我们要保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亲和力、影响力、竞争力。

  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造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之所以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民族文化之所以繁荣发展,就在于其互鉴融通的内在品质。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都充分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性越来越多,差异性越来越少。众所周知,《蒙古秘史》是蒙古民族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学典籍,其最初的古体蒙文原著早已失传,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用汉字标音(译音)拼写成的蒙古语本,是蒙汉文化交流的集大成者。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遇,也会碰撞出绚烂的火花,漫瀚调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文化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正是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造就了精彩纷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化才能充满生命力。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着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因此而繁荣壮大、经久不衰。

  以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认同是团结的根基,没有认同,团结就是无本之木。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得到巩固。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只有中华文化的根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内心,各民族文化才能获取持续发展的丰富营养,不断长出郁郁葱葱的新叶。

  我们要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滋养中华文化血脉、展现中华文明气度,聚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力量。不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我们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我们要对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优秀特质进行深入挖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更好地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让各族群众在文化的浸润中坚定文化自信,用文化最深沉、最持久的向心力,凝聚国家力量、民族精神,画出最大同心圆,奏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最强音。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我们要在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过程中,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劈波前行,胜利抵达光辉的彼岸。

  (胡清惠,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