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知觉不同——

网络争论中的“选择性知觉”诱因

来源:北京日报
2021-10-18 09:06

  原标题: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知觉不同——(引题)

  网络争论中的“选择性知觉”诱因(主题)

  人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关注面前的所有信息,面对同一刺激物,也不可能关注这个刺激物本身的所有特征,只能有选择地加以关注。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面对对象与背景,个体只能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部分刺激进行反应。人们依据自己的动机、目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对同一个事物做出了不同的判断,这就叫选择性知觉。例如美术家、植物学家、木匠,看到了黄山迎客松,他们心里所想是不一样的。植物学家想的可能是这个迎客松属于哪一科、哪一属,适合什么土壤,有没有招病虫害。美术家想的可能是美。木匠想的可能是把哪些树枝砍掉能做成什么家具,要把这棵树都砍倒了,能做几个箱子等。

  心理学家提出了“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的观点。选择性注意指人们总是注意那些与自己的观点、信念相一致或自己需要的、关心的信息。过去经验等也影响了人们的注意力,例如,西班牙人与美国人对斗牛和棒球比赛的注意是完全不同的。选择性理解指对于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与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受个人原有态度的制约。选择性记忆指人们容易记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遗忘不感兴趣的东西,记住激情和热忱,记住令他们惊奇的事情,记住那些重复了多遍的事情,记住对自己有益的内容。

  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对客观刺激的反应不同,往往会对有些事物持积极态度,对另一些事物持消极态度,听而不闻,或听后未加重视。这种对客观刺激不同的知觉倾向就称为“知觉行为的选择性”。这种“各取所需”的现象,是由于各人的背景、兴趣和经验的不同造成的。

  此外,对未来的预期、身体状况、自身条件等因素也会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由主观因素造成的个体知觉差异性,使人的知觉世界各有千秋。虽然知觉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属性,但在具体的反映形式和结果上,却体现着个人风格,形成了知觉的选择性。另外,客观刺激物和情境也会影响知觉的选择性。人们会有选择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之上,忽略背景的影响。

  选择性知觉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同样的东西,大家给出的结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比如,现在网络中关于某些观点的争论,对同一个人、同一个观点、同一个事,大家给出的结论常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而且,常常是先有观点,再找证据。一旦产生了支持(或反对)的观点,常常也是为了支持(或反对)而支持(或反对)。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这是最不理性的一种方式。这样的争论做不到“理越辩越明”的结果,只能是越辩越气愤,最后变成了对人不对事,乃至人身攻击。

  因为影响知觉的因素包括价值观、人格、立场、动机、目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等,繁纷复杂,所以,人一旦产生了某种立场,就常常不能客观、公正、理性地看待问题。曲解、断章取义是常见的手法。

  在争论过程中,人们常常不是就这个议题本身的内涵和逻辑来展开,而往往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进行争论。这容易理解,讨论议题的内涵、战术等专业问题有相当的技术和专业门槛,而讨论是不是网红、是不是资本的代言人等道德问题,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是最没有门槛的,也最能激发群情。

  争论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偏激的情况。对争论对象的态度越极端,对各自判断的自信心就越强。争论产生的不满乃至开始愤怒,不是争论对象本身的是非曲直,而是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争论的动力是要证明、捍卫自己的正确性。换言之,人们为什么这么容易参与争论?常常是被永恒的不满足、被渴望关注和认同所驱使,被相信自己正确大于希望自己正确的动机所驱使,需要更多的关注、认同感,更多的中心感和优越感。

  (郝旭光,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惠园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