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在2020年11月的南京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主战场、主动脉、主力军”的战略高度为新时期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谋划了新篇章,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这既是对长江经济带所肩负时代使命的逻辑诠释,也为江苏在长江经济带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大棋盘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提供了根本遵循。
产业循环畅通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根本落脚点。长江经济带工业体系相对完整、产业链比较齐全,具备了比较雄厚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但沿线各省市产业之间缺乏整体联动与相互赋能,也缺少一些能落地的顶层设计。沿江地区区域产业组织、科技力量与创新资源整合不足,导致各地尤其是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优势创新资源未能得以高效组合叠加,形成区域整体合力。
面对新冠疫情、贸易摩擦、技术封锁和产业排挤等各种风险挑战,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节点,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更为凸显。然而,广域空间上的产业协同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也一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难点所在。因此,沿江各省市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各自定位,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区域产业循环和螺旋上升的“主动脉”及“毛细血管”为重点,积极推进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江苏更应积极作为,发挥示范作用。
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转移工作。要对《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南》的落实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找准关键问题或难点,由国家层面统筹协调产业空间布局,做到有扶有控、分类指导,缓解上海产业布局过重压力,进一步发挥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承载重要产业布局的重要作用;基于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联动、企业结盟、联合建园、飞地经济等跨界跨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与流动空间,用区域市场大循环有效带动两大循环的双向互动;支持企业通过援建、托管、股份合作、招商合作等模式,建立跨区域产业发展协作平台与产业联盟。各省市应加快推广“飞地经济”经验、苏州工业园区跨省共建经验,打破省内外的“行政区经济”,打通要素流通或明或暗的边界,通过产品输出方式或通过产业转移方式进行产能位移,实现流域内产业园区间、平台载体间的跨省市对接,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合作。在这过程中,要以地区环境承载量为依据,科学控制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有效避免梯度转移中的环境污染。
着力解决区域创新不协调不均衡问题。上、中、下游地区应携手互动合作,要加大对中上游地区(尤其是云贵川等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与创新投入。建立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强化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慧信息平台等构建紧密的区际创新网络,优化相关制度环境,提升协同创新效率。政府应加强资金投入与政策引导(尤其是各级财政专项扶持与税收优惠),不断完善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完善专利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快培训高端科技创新人才,汇聚各方力量全面提升全流域协同创新能力。加强人才服务、信息认证等方面的合作,并尝试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建立长江经济带人力资源市场,推动人才资源互认共享、社保一体化等实质性政策,并建立基于“创新资源”合作的跨区域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积极组建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为长江经济带沿线的技术流动、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服务提供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切实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融合。应该说,江苏在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携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把握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所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淡化区域指向、强调功能聚合,加强上中下游产业链分工协作与互嵌衔接。在此过程中,沿线各省市要突出本区域的核心竞争优势,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现阶段,可重点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5+10”重点产业集群),加强窗口指导与配套服务,培育更多高科技(服务业)领军企业;在城市群(都市圈)全域交通一体化逐步推进的背景下,推动产业集群跨区域协作,积极鼓励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等方面接近的产业集群加强交流和合作,实现临近集群间的产业互联、业务互通、资源互助、信息互用。现阶段,可考虑在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地区重点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高效集聚,规模大、显示度高的新型产业链集群,实现临近集群间的产业互联、业务互通、资源互助、信息互用。这可以先在苏锡常、沪杭甬、G60科创走廊等毗邻地区搞试点(地相依、业相近、文相融),成熟之后再向全流域复制推广。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实体发达,应该在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做出示范,走在前列。
切实完善园区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园区环保(尤其是化工园区的建设和排放标准)、招商引资、信息服务以及监管执法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统一准入门槛和服务细则,强调战略联动与规划协同,倡导良性竞争。推进毗邻园区、重点飞地深度对接,探索“圈层梯度、一区多园”模式。推广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的“1+N”管理体制,以龙头城市带动、整合沿线其他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资源,让沿线各地高效享受科技产业协同的政策红利。进一步充实完善当前“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等创新合作机制,扩容“G60科技走廊”,更好发挥其引领辐射作用,从源头上缓解碎片化、多元化的混乱局面。积极打造数字化、一体化园区,并推动长江经济带园区的各类创新政策“跨区通兑”,引领、动员各类主体拓展多样化合作,推动营业执照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等“全流域通办”。“园区经济”是江苏的一大特色,全省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58家,其中国家级46家、省级112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要以自贸试验区江苏片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国家级开发区自贸联动创新区建设,在深化制度型开放、构建长江经济带园区协调发展机制方面作出表率。
(陈晓峰 张二震,作者分别为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南通大学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