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牢牢守住“两条底线”

来源:学习时报
2022-03-16 14:45

  原标题:牢牢守住“两条底线”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在强调两条底线的同时,还强调兼顾顶层设计与务实推进,不仅明确了目标任务与工作要点,而且给出了具体的执行办法与针对性措施,深入贯彻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持续夯实三农“压舱石”。

  稳中求进抓好粮食安全生产

  “稳”是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一方面,不断加强粮食生产能力与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大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另一方面,保面积、保产量,在种植结构层面,需要合理优化布局,提高大豆和油料等重要农产品产能,使农产品供给在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人民需求。

  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国之大者”。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但要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需求会不断增长,资源环境压力会越来越大,还要认识到我国粮食稳产、增产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守住这条底线,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切实做到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双稳定,是应对世界变局和疫情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充分调动主产区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要严守,还要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同时,在耕地占补平衡上,绝不能占优补劣,需要立足“存量”优化,做好“增量”挖潜。一是要优化提升耕地“存量”,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2022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亿亩,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二是要积极挖掘潜力增加“增量”耕地,启动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摸清土壤现状和潜力,将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分类改造盐碱地,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三是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并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强化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有效防范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重大灾害。

  大力推进种源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问题和种业发展事关大局,种源是“关键”“核心”。目前,国际一流种业公司育种技术已实现智能分子设计育种,而我国种业几乎所有的基础性研究和大部分应用性研究成果都掌握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手中,种子企业获益较少,难以培育出可以获得国外高标准保护的农作物新品种。为此,仍须进一步加强现代种业育种技术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给予开展农业种质资源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单位稳定经费投入,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与企业组建育种创新平台,形成以政策为导向、以公益性研究为支撑、以企业自身发展为主体的商业化现代育种机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种业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精准鉴定评价。另一方面,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此外,加快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实行“揭榜挂帅”“部省联动”等制度,开展长周期研发项目试点。同时,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开展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试点。在“十四五”关键窗口期,继续大力推进种源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尤其是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时,不仅需要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进行攻关,还要继续加大对长周期研发项目的试点工作,全面提升我国育种领域综合水平。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不仅需要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还要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确保及早发现,应纳尽纳。同时,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

  不断完善监测帮扶机制。我们虽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责任依然重大,让脱贫基础更稳固、成效更持续的任务仍然艰巨,需做好动态监测和健全帮扶机制,重视内部风险因素和外部风险因素,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为此,一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要依托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做好乡村产业振兴规划布局,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二是继续推动产业帮扶从到户到人向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发展转变,大力培养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帮助脱贫人口参与现代化生产经营,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三是逐渐稳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龙头带动作用。

  密切关注帮扶县这个重点。尽管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当前的重点仍然是筑牢帮扶县脱贫地区的产业基础,特别是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基础还不稳固,要加强产业的长期培育,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推动财政、金融、土地等帮扶政策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是因为截至2021年底,全国还有共认定低保边缘人口431万人、支出型困难人口433万人,易出现致贫返贫人口风险。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就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帮扶县脱贫地区的产业基础。为此,一是持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帮扶县脱贫地区在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选准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应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全产业链开发等薄弱环节,将特色主导产业培育成就地就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二是强化产销对接服务,构建农产品营销长效机制。逐步扩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建设项目实施规模,开辟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绿色通道。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脱贫地区建立稳定产销关系。三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提升产业联农带农能力。在扶持项目、金融保险、用地用电等方面,继续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产业化联合体,将扶持政策与联农带农效果挂钩,推动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四是继续加大对帮扶县脱贫地区农技推广特聘计划实施力度,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及其他有条件的脱贫县实施产业技术顾问制度,为帮扶县脱贫地区打造一支不走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确保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固牢易地扶贫搬迁特殊群体,防止规模性返贫。易地扶贫搬迁目的是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一是制定后续扶持政策,全力保障后续扶持资金,完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做好户籍和社保等衔接政策的同步配套;二是发展产业和增加就业,要确保搬迁群众能够稳得住,因地制宜安排后续产业的发展,发展容易吸纳脱贫人口的产业和项目;三是关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社区治理,健全社区管理服务职能,建设统一的社区服务中心。同时,要密切关注易地扶贫搬迁分散安置点的后续发展情况,最终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持续完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加大安置点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沈辉)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