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丨关于四川省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中工网
2022-09-15 16:59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要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做好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工作方向。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工作,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另外,也要看到,当前,劳模工匠技能人才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深入研究四川省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发展状况,客观分析瓶颈问题,为全省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四川省总工会开展了专题调研。我们从产业工人相对集聚的地区和产业抽取了成都、绵阳、德阳、自贡、宜宾、内江、泸州、达州8个地区,以及省机电冶煤、省国防、西南油气田、攀钢、水电五局5个产业(单位),从各级评选的劳模、工匠和具备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中抽取1101名作为调查样本,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就当前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四川省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底,四川省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000万人,全省产业工人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待遇、通道、平台、环境越来越好。

一是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收入待遇大为改观。据调查,目前70.72%的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的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其中,年收入为11万—20万元的占51.91%,年收入为21万—30万元的占13.27%,年收入为31万—40万元的占3.09%,年收入在40万元以上的占2.45%。

二是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更为顺畅。据调查,64.45%的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不存在“无法进入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方面的问题。

三是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跨行评职称已经在探索实施。据调查,19.09%的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已经从职业技能等级转到专业技术职称。

四是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能力提升平台更加丰富。据调查,77.73%的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通过培训提升自己,参加技能比赛或单位组织师带徒也是很重要的提升自己能力水平的平台。

五是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据调查,84.73%的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除了在本职岗位上发挥能力外,还通过带领团队、工作室、师带徒等方式发挥自己的能力。54.27%的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能强烈地感受到社会对自己非常尊重或比较尊重。68.63%的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非常有获得感或比较有获得感。

六是政策保障对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近年来,四川省各级工会组织相继出台了支持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四川省总工会出台了《贯彻落实〈四川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省总工会负责任务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四川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工作举措清单》《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比赛管理办法》等;坚持开展一年一度、三年一届的省级职工职业技能比赛,并对全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各工种前10名选手、省级行业职工职业技能比赛前5名选手,按程序提请职业资格晋升,发放物质奖励;在评选五年一届的四川省劳动模范和一年一度的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时,注重向高技能职工倾斜,数量不低于职工劳模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60%;自2015年起,开展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四川省“十佳”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并分别给予2万元和10万元的经费补助,大力推动开展创新工作室联盟,印发《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创新工作室领衔人手册》等;每两年开展一届“寻找四川工匠”活动,并从2019年起实施“工匠技艺留存计划”,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记录下顶尖“四川工匠”的先进技艺并予以广泛传播。

二、当前四川省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原因分析

(一)部分人员收入待遇较低,与白领有差距

调查数据显示,约30%的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其中85%的人员处于单位中等或以下水平,主要存在下面几类情况。一是部分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反映收入比管理人员低,有的反映“技能人才与管理人员差距大”,有的反映收入“与普通员工没区别,按公司职员级别薪酬”。二是部分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反映收入比专业技术人员低,有的反映“工资薪酬不能与工艺研发人员薪酬同等”。三是部分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反映奖励绩效较低,有的反映“评为工匠后薪酬没变化”,有的反映“获评后无专业津贴”。

(二)职业发展通道存在一定障碍,身份限制依旧较多

调查数据显示,21.64%的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反映技能岗位无法进入管理岗位。技能工人转换到干部管理岗位通道较难,管理制度中“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定尚未从根本上消除,限制了技能人才多领域、多层次、多方位发展。同时,尽管近年来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均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但个别地方、企业对有关政策研究不多、宣传不够,缺乏“闯改创”意识和实践,一些企业和工匠人才反映的职业晋升瓶颈问题,实际上利用现有政策都能解决,但有关部门宣传和主动靠前服务不够,导致存在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不通的现象。

(三)跨行评职称意愿强烈,评价标准待完善

调查数据显示,64.18%的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有从职业技能等级转到专业技术职称的意愿。但是,从职业技能等级转到专业技术职称面临的问题依旧存在。存在“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无法衔接,技能人员目前高级技师就到头了,无法评高级工程师等正高级职称”问题的占28.18%;存在“过于看重学历文凭、自己文化程度较低”问题的占27.27%;存在“过于看重论文”问题的占16.73%;存在“外语、计算机限制”问题的占15.55%。在专业职称评定标准上,重学历、职称,轻能力、实绩的倾向仍然存在。评价方式主要采取定期集中进行,周期较长,第三方评价机构培育不足,一定程度上存在“外行评内行”现象。一些领域评而未聘矛盾比较突出,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取得资质后由于没有岗位聘任,不能及时享受到相应职称水平待遇,导致部分人才流失。同时,人才表扬体系不健全,行业性、低层次的评选较多,高规格、全方位的评选较少。

(四)个人能力成长缺乏平台,培训学习针对性不强

调查数据显示,64.55%的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外出参观交流少”,23.36%的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培训时间少,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部分企业对培养技能人才缺乏专门规划,技能工人技能提升缺乏平台,客观上导致技能工人难以满足职称评定所需条件。具体表现为:培训费使用不到位,企业没有提取或没按规定比例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缺乏主动性,顾虑重重,不敢投入,怕人才“翅膀硬了飞走了”;企业缺乏发展的长远规划,一些企业在培养方向上只限于当前岗位需要考虑,不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接轨,对高技能人才造成了影响;很多企业只看重眼前经济利益,对职工只使用不培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根本不对本企业职工进行培训。

(五)能力发挥不充分,社会认可度需再提升。

调查数据显示,除了在本职岗位上发挥能力以外,15.27%的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缺乏能力发挥的平台。75%的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认为当前宣传工匠精神的“社会影响力不够”。由于传统人才观念的影响,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完全被社会认可,大环境存在“角色忽视”现象,社会上“重仕轻工”的观念仍较有市场,在相当多的企业中,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和发挥。同时,产业工人工作辛苦且重复性高,工厂生活相对枯燥、交友面窄,导致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认为当工人是“不体面、不光荣”的职业,不愿进工厂当工人的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三、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一是提高收入水平。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以体现技能价值为导向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科学体现为岗位付酬、为能力付酬、为绩效付酬的付酬因素,合理规划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工资分配关系,使技能人才薪酬分配与职工技术能力水平相衔接。积极指导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金牌工人制度,开展名师带徒、选树工匠活动等,通过推动实行年薪制、协议薪酬制、专项特殊奖励、股权期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岗位分红等方式,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突出典型带动效应。

二是优化职业发展通道。指导企业科学设计全职业周期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形成横向、纵向,既体现技能人才个人能力,又反映岗位差别的有机体系。进一步贯通工程技术领域操作技能与工程技术序列融合发展的路径,推动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职业发展通道并行设置,不断交叉融合,总结推广企业建立不同序列晋升通道的做法,拓展技能人才成长空间。

三是贯通专业技术职称领域。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四川省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的实施办法,逐步淡化学历、论文、外语、计算机等限制性要求,强化职业能力和技能贡献,不断扩大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专业领域。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评职称的绿色通道,建议对认定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正高级或副高级职称,杜绝“卡脖子”现象。

(二)进一步丰富技能人才能力提升平台

一是深化职工职业技能比赛。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支持一年一度、三年一届的省级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努力打造行业和区域相互交融、共同提高的技能比赛格局,扩大技能比赛覆盖面。把主导技术、前沿技术、急用技术作为技能比赛的重点,实现比赛工种从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延伸,从传统工种向新兴工种和科技含量高的工种拓展。积极推广网上练兵、网上对标竞赛等做法,做好赛后的技术等级晋升,推动形成技能人才培训练兵、技能比赛、等级晋升的一体化成长机制。

二是完善技能培训方式方法。紧跟时代发展变化和技能人才不同需求,建立健全层级递增、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广大产业工人提供普适性培训,以线上培训为主,丰富内容,拓宽覆盖面,让职工随时可学能学。为高技能人才提供针对性培训,以“理论+实践”“培训+晋级”的一体式培训为主,着重解决高技能人才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代表性问题。为劳模工匠提供再培养服务,通过与知名院校密切合作、课堂授课和实地研学相结合,为劳模工匠保持先进性、岗位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搭建职工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健全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机制,完善相关奖励办法,不断拓展活动覆盖范围,推动活动规范化、长效化发展。建立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信息库,积极探索推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示交易平台建设,加强职工知识产权保护,探索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开发、展示、转化和激励机制,努力让更多优秀的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一是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灵活运用短视频、直播、微博等网络平台,加强对技能人才的重点宣传和长期氛围营造,使宣传方式更接地气,宣传内容更深入人心。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四川工匠”“天府工匠”等选树活动,把选树工匠的过程化作弘扬工匠精神的过程,引导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尊重高技能人才。

二是增强高技能人才的获得感和荣誉感。健全工匠人才建立工作室制度,引导和推动企业给高技能人才配备充分的团队成员、工作场所、设施设备和资金支持等,以赋予高难度高价值工作、示范引领带团攻坚增强高技能人才获得感,不断满足高技能人才对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在开展省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评选过程中,注重从企业生产一线推荐选树,表彰名额向高技能人才倾斜,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的荣誉感和社会地位。

三是出台配套政策解决高技能人才后顾之忧。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明确领军型高技能人才认定办法并形成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即时共享相关人才库,为他们在住房、医疗、教育等配套方面提供便利并落地实施,切实解决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难题,免除后顾之忧,让尊重技能、崇尚技能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作者:尹超 管雷 安恒 谢详,单位:四川省总工会课题组)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