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态修复绘就绿色“画卷”(主题)
——广西推进石漠化治理一线见闻(副题)
新华社南宁4月5日电 新华社记者何伟、黄庆刚
一场春雨过后,广西漫山遍野的林木越发苍翠。从“地球之癌”到绿水青山,昔日的石漠化地区披上绿装,一抹抹绿色让人心旷神怡。近年来,广西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通过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等措施,同时紧抓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发展,岩溶地区生态状况稳步好转。
记者从广西平果市旧城镇康马村的山头眺望,漫山遍野的剑麻蓬勃生长,附近山头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地块。不少村民在收割剑麻叶,拉到不远处的剑麻制品厂处理。曾经怪石嶙峋的荒山,如今从石头缝里焕发生机,长出助力村民增收的“摇钱树”。“剑麻耐旱耐贫瘠,十分适宜在石漠化山区生长,既能固土保水,又能带来经济效益。目前,全镇已种植2.5万亩剑麻。”旧城镇镇长王道维说。
在广西平果市旧城镇康马村,一名村民在晾晒剑麻。新华社记者陆波岸 摄
广西是我国西南岩溶集中分布区的南部核心地段,石漠化土地分布在河池、百色等10市78县(市、区)。近年来,广西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有效地遏制了石漠化扩展趋势。
森林植被面积持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广西不少地区通过防治结合、系统治理,让裸露的山地披上绿衣。在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凤翔村,曾经光秃秃的石山焕发生机。“我们种植任豆、竹子等特色林木,加强监管监测,全面禁止乱砍滥伐。如今,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猴子、鸟类等野生动植物种类日益增多。”大化瑶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营林站站长覃林峰说。
水土保持工程是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广西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通过建设水库等措施,持续减缓水土流失速度。在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喀斯特石山纵横、沟壑遍布,形成上千个山弄,储水难、用水难成为当地发展瓶颈。当地在深圳帮扶下建设王烈水库,为石漠化治理等提供稳定水源。“过去经常面临季节性缺水,这个水库的修建,为植树种草、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提供了‘水动力’。”七百弄乡党委书记韦勇臻说。
盘山公路穿越漫山翠绿的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乡鸡峒村。新华社记者周华 摄
在百色市田阳区那满镇新立村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点,连片作物郁郁葱葱。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朝阳说:“以前这里是零碎的坡地,只能种玉米、甘蔗,治理后亩产值超万元。”村民唐世德也说,如今,丢荒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他家4亩地种植西红柿、黄瓜等一年增收四五万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因地制宜推动石漠化防治,采取强化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创建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探索生态立体产业等综合措施,推动治理区生态环境稳步向好,持续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根据全国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与2016年相比,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8万公顷,净减31.5%。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