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年轻人参与感低,以后清明节还会去扫墓吗

来源:红网
2024-04-07 09:46

原标题:年轻人参与感低,以后清明节还会去扫墓吗

4月6日,“为什么清明节子女没有参与感”的话题登上了热搜,引发了网友的争论。有人说,年纪上来,自然就会去。也有人说,如果现在没能建立好和家族的关系,之后只会直接断亲成原子化社会个体。还有部分声音表示,老家风俗里未婚女性不被允许扫墓。

年轻人清明节参与感低,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办法参与。有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清明节仍然坚守岗位。有的因为传统习俗不允许,比如有些地方小孩或者是女性不允许扫墓。也有人是因为只需要跟在父母身后,父母承担了扫墓祭祀的主要责任。

另一方面是部分年轻人不想参与。扫墓往往要回到老家,路程远,来回奔波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和成本。年轻人和祖辈之间也缺乏感情基础。有的年轻人对祖辈完全没有记忆,只能通过父母的介绍勉强拼凑出一些基本的印象。还有,年轻人和传统家族文化之间存在难以破除的疏离感。年轻人自我意识的旺盛成长,使得他们反感家庭伦理文化和亲情网络,部分年轻人排斥扫墓这种传统的习俗。

因此清明节对于部分年轻人来说只是一个“公共假期”,即使扫墓祭祖也只是跟在父母身后“例行公事”,清明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单薄的名词,失去了节日本身的价值及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需要正视清明的内涵和价值,增加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认同。清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清明扫墓祭祀不仅是对祖先的感恩缅怀,还是对生命的尊重。追思先人,能让人看清人生的来处,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增加清明参与感。清明是家人共同的节日,不只是父辈的活动,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参与。父母不要包揽所有扫墓前的准备活动,年轻人要积极参与其中,比如鲜花,祭祀物品的准备等。即使不能去现场扫墓,也可以祭奠。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新的祭祀形式,一样可以感受和先人之间的联系,表达对先人的思念。

此外,“清明教育”需尽早,从小播下一棵种子,长大了才能生根发芽。不要“到年龄了自然就去了”,应该积极进行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让孩子理解清明的重要性,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清明是一个需要用心对待的节日,是持续忙碌奔波的航行中,可以短暂停靠的港口。在这一天,应该缅怀感恩那些创造现在生活的人,也要直面死亡,思考人生的来路和归途。(童佳雯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