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社评】
原标题:提升安全隐患治理效能,打造强大的城市生命线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韩韫超
不但关注当下,而且着眼未来;不仅点亮形象、优化风貌,注重“看得见的光鲜”,还努力做好风险防范、兜底保障,加强“看不见的守护”,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正在成为不少城市治理的关键词。
因一座大桥上重型车辆聚集,可能会对桥梁造成损伤,安装在桥上的多个监测装置发出预警,监测中心收到预警后第一时间通知市政工程管理处,并联系交警部门前往现场疏导。40分钟后,桥面恢复正常通行——据4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安徽合肥依托信息技术,实施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实现对桥梁安全、城市内涝、管网运行等城市重大安全事项的科学监测。一道道由数字化手段建立起的安全屏障,正在守护城市运行的生命线。
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是指城市的燃气、桥梁、供水、排水、供热、电梯、通信、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与城市功能和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城市基础设施,就像人体的神经和血管,它们是城市安全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诸如桥梁坍塌、暴雨淹城、管网泄漏、窨井吃人等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重大事件。当城市遭遇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当城市基础设施面临年久老化等问题,基础设施生命线的保供、保畅、保安全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乎城市的韧性与发展,关乎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而这一领域一直面临不少现实困难和问题。比如,不同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权属复杂,多部门交叉,导致治理协同性差、效率低下等;“重面子轻里子”等思维作祟,导致先进技术支撑难、应用慢,一些有问题的基础设施长时间“带病运行”;常规的检查巡查导致风险隐患发现不及时,往往只能事后搞整改、补漏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为破解上述难题,让城市安全治理从“看不见”到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理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各地推出不少硬核举措。如成立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实现“一屏一网见一城”;为高架桥装上可靠的“心电监护仪”;模拟真实城市环境等比例搭建地下管网安全实验平台;在燃气井装入灵敏度达0.1%的燃气探测器;为城市水体装上溯源时间小于30分钟的污染溯源仪,等等。不少地方正在构建起一整套全方位、高效率的监测预警处置系统,大大提升城市安全隐患治理效能。
这首先得益于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与深度应用。比如,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完成从数字底图的搭建到日常的监测和处置;通过搭建综合性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管平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运行“一网统管”;设立城市安全专项产业基金,构建“基金+产业”城市生命线推进模式等。
其次,离不开治理理念和水平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是城市更新和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从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完整社区,到城市体检制度的全面覆盖;从做好城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到建设智慧城市、让城市变得更聪明,一系列致力于让城市更宜居、让城市生活更安全舒心的举措纷纷落地,百姓有目共睹。不但关注当下,而且着眼未来;不仅点亮形象、优化风貌,注重“看得见的光鲜”,还努力做好风险防范、兜底保障,加强“看不见的守护”,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正在成为不少城市治理的关键词。
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是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建设的进步是提升城市韧性的一个方面,其相关经验对于统筹城市安全与发展,将韧性思维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等环节,有着重要意义。
“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作为城市里“看不见的守护”,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与城市发展、百姓安全息息相关。期待更多地方能在总结借鉴相关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打造更有韧性的城市生命线,为城市发展“保驾护航”。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