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工人如何“玩转”智能车间向“新”而行?这位老劳模给出了答案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彭冰 柳姗姗
采访一汽集团首席技能大师齐嵩宇,约在了周六上午8点半,但他6点半就已来到工作室。
“我每天都这个时间到厂。早上安静,方便心无旁骛地搞研究。”在厂门口接上记者,齐嵩宇调转车头入厂,一缕阳光恰好打向车尾的摄像头,车内显示屏上的倒车影像瞬间被一团光晕模糊。齐嵩宇不由得眉心轻拧:“通过视觉增强技术解决强光、微光等环境下的影像不清问题,正是我目前的在研课题之一。”
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低碳化,是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采访中,记者发现,齐嵩宇的研究课题大都与此相关:冲上“热搜”的远程遥控无人驾驶智能座舱、功能强大的人机交互系统研发体验测试平台、国内首创的全铝合金副车架……
眼下,这位年过半百的全国劳模正全身心迎战汽车产业百年之大变革,在智能车间里逐“新”而行,用一个个技术攻关新成果让生产更智慧,让智能汽车更加耳聪目明、安全可靠。
01
智造车间里追“新”逐“质”
数百辆AGV(无人驾驶物流车)往来穿梭,有条不紊地将零件配送到指定工位;各色工业机器人运转自如,灵活地组装着车体……走进一汽红旗数智化总装车间,处处可以感受到跃动的新质生产力。其中,不少地方都有齐嵩宇贡献的智慧。
“别看现在这些AGV很听话,它们刚来时经常不按地面磁条轨道行进,还有的‘呆头呆脑’撞到了墙,把运送的零件都碰伤了。”齐嵩宇眼含笑意地告诉记者,自己带队经过几个月的跟踪分析,编制出“交通管制”软件,并为AGV加载了辅助定位、辅助控制等功能,才让它们变得聪明又服帖。
车间里那些不知疲倦的机器人,也经过了齐嵩宇的妙手改造。
机器人虽然智能,却无法感知自身故障。为确保它们精准运行,齐嵩宇借助传感器等,给机器人外挂了一套“智慧医生”系统,可随时监测其运行状态,及早发现故障苗头、提前“施治”,从而避免机器人突然“趴窝”导致生产线停运。这套“预测维修”技术,还获得了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交流会一等奖。
对于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的汽车产业来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格外重要。“作为一线产业工人,要主动参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说话间,齐嵩宇带记者来到他率队自主搭建的车载智能模块测试平台前。
眼前的模拟平台犹如一辆“透明”整车。置身其间,平日被车身钢筋铁骨遮掩的动力系统、娱乐系统、舒适系统等内部结构,一览无余地环列身侧,各个模块的运转状态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有了它,测试零部件运行情况变得很容易。”齐嵩宇告诉记者,除了显著提升生产质量与效率,这个平台还可用于软件开发和教学。
02
“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他总能从身边发现需要技术改进的地方,并且揪住不放、死磕到底。”在同事眼中,齐嵩宇身上的这个鲜明特点,注定了他与创新创造的不解缘分。
2003年的一天,齐嵩宇因漏焊了4个焊点被罚款200元。“一个白车身约有6000个焊点,稍有疏忽就会漏焊,常有工友因此被罚。”当时,干了8年维修电工的齐嵩宇刚转为点焊工不久,而漏焊也是困扰业界的共性问题。
经过3000余次试验,齐嵩宇开发出“电阻点焊工艺质量自动监控技术”,通过对焊接全过程进行自动监控、自动语音报警等,成功攻克了漏焊难题。
“8年时间,一轮轮技术改进,跟着我研发的人中途全都放弃了。”齐嵩宇持续对这项技术进行升级,最终凭借该项成果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段孤勇之旅,让齐嵩宇总结出了自己的座右铭:“坚持是成功的关键”。此后,他每一个创新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这份“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
临危受命研发全铝合金副车架时,齐嵩宇面临重重困难:国外实施技术封锁,国内相关研究几乎为零;铝合金成形性较差,易破裂、起皱,给冲压、焊接等工艺带来极大挑战……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齐嵩宇每个周末都跑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请教。周五晚上,他从长春坐4个小时的绿皮车赶往哈尔滨,到了就自掏腰包住在学校附近30元一晚的小旅店里。
“挨个教研室敲门,哪位老师在,就恳请他给我‘开小灶’……”齐嵩宇回忆说,带着还冒着热乎气儿的新知识,他回到车间试验室,经常一干就是大半夜。
经过1年9个月孜孜不倦的努力,国内首个全铝合金副车架在齐嵩宇手中诞生。如今,一汽自主品牌全系列车型都安装着这种车架。
“较之钢质副车架,全铝合金副车架减重40%,整车减重16公斤。”齐嵩宇告诉记者,按照国际轻量化联盟的测算,轿车每减重100公斤,油耗会降低6%~8%,废气排放会减少50%~60%。
03
向“新”而行的底气
走进齐嵩宇的办公室,记者一眼就瞥见电脑桌上摆着的空泡面桶,还有墙角放着的一大箱方便面。
这让记者不禁想起了他的绰号——“面条齐”。为挤出更多时间学习技术,齐嵩宇吃饭总是用最简单的面条“对付”。也正因为如此,技校出身的“面条齐”,通过自学考试,一路拿下了大专、本科文凭,攻读的专业也从电工电子,延展到了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和企业现场管理。
看到齐嵩宇的创新成果跨越多个专业,不少人好奇他到底干的是什么工种。
“汽车制造的四大工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我都干过,也都研究过。”齐嵩宇说,复合工种的技术背景也是他向“新”而行的底气。
入厂30年,取得创新成果28项,获得发明专利33项,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际发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磅科技创新奖……齐嵩宇是厂里青工争相拜师的对象。
徒弟杨振波指了指齐嵩宇耳后挂的骨传导式耳机,对记者说:“3年前,看到师傅戴这种不用入耳的耳机,我们打趣他‘前卫’,他顺势教导我们要多关注身边的新产品、新技术,揣摩研究原理,说不定就能从中找到创新灵感。”
培养技能人才时,齐嵩宇也不忘向“新”而行。
他的最新研发成果“数字技能软件平台”,就是运用混合现实技术帮助青工迅速提升技能的“学习利器”。该平台利用数字采集技术记录技能大师的操作手法,并将其存储在云端,青工只要戴上作为数字孪生系统的MR眼镜,就能跟着虚拟空间中“数字手”的运行轨迹,反复学习大师们的独门绝技。
“新质生产力呼唤具备更高素质和技能的劳动者,我愿竭尽所能助力更多青工成长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工匠。”齐嵩宇说。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