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打工新鲜事儿|10万元教你如何找工作,真的不是“割韭菜”吗?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4-06-21 15:34

原标题:10万元教你如何找工作,真的不是“割韭菜”吗?

眼下正值求职旺季

如果有一家“陪跑求职训练营”

号称“60天拿下一份满意工作”

“专家3V1,真人代投递”

……

你会不会心动?

先别上头

来看看所谓的训练营

背后有什么套路

花599元上一周课

毕业生小冬看到一直关注的职场博主发了训练营课程的广告,她就报了名。

她选择的是该训练营中价格最低的一档,599元可以观看陪跑营“导师”的求职系统课,其中包含:3节简历课、2节群面课、5节面试课。为期一周的1V1职业规划、简历修改、面试辅导等。如果需要延长服务时间,价格会上涨至一年4099元。

训练营的导师把她拉到了一个社群里,可以在里面提问答疑。课程主要为录播网课:简历课上会教学生们如何投简历、如何写简历。面试课则是对一些经典面试题进行拆解。

感觉好像没学到什么

回想在训练营的一周时光,小冬总觉得“好像学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花了599上了一周的课,最后感觉就是简历稍微改改,其他感觉像是白学了。”

“面试课一直在讲运营岗位的题目,但我学的是商务英语,也压根没想过要去做运营,挺浪费时间的。”小冬表示,大部分课程内容空洞且不具备专业针对性。

结营后,小冬的求职之路依然渺无回音,“当初买课的时候导师说得天花乱坠,后面一直没有录用通知书,她还阴阳怪气地回我消息,觉得是我能力太差所以没公司要。”

一期课程要价10万元

据了解,这些“求职陪跑训练营”的套路大多相似:“一站式”“保姆级”“快速”是最常见的宣传词,他们会通过各大社交媒体写下类似“双非39天拿下字节腾讯拼多多三家录用通知书”的引流帖,以“免费分享求职资源”为由,引导学生加上机构微信。当这些机构拥有了学生联系方式后,就会马上开启24小时“轰炸式”广告袭击。

费用越高享受的服务越多:小平台的课程基本在499元-10000元之间。也会有所谓的“保Offer”套餐,这类套餐都在万元以上。一些头部的机构甚至敢开出10万元一期课程的天价。

“离职博主”变求职讲师?

近两年,“求职”成了一个赛道,不止各种求职机构纷纷冒头,不少个人博主转型求职市场,利用前期积攒的粉丝基础开始承接改简历、就业指导等项目,时机成熟后则仿照机构开设个人“求职训练营”。

有网友吐槽,越来越多的“离职博主”进入“求职赛道”,更像是“一群失业的人指导求职的人怎么找工作”。一些“假课程”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内容空洞、虚假宣传和高昂费用等问题,这些问题显然损害了求职者的利益。

“求职私教”真的有用吗?

不只有训练营,据媒体报道,短视频平台上还活跃着一批“求职私教。他们通过直播、卖课、提供咨询服务获利,打出“零经验转行秘籍”“带小白逆袭大厂”“一对一面试谈薪辅导”之类的诱人广告,但求职者在缴纳不菲费用之后却发现,上了私教课不仅拿不到“大厂”通行证,连课程质量都难以保证,更多的是一些面试“套路”和简历“注水”。

“求职训练营”不能成“割韭菜营”

针对“求职训练营”乱象,求职人员要增强防范意识,不要盲目听信商家忽悠。如选择“求职训练营”,也要先查看对方是否具备相应资质,与对方签订合同,避免被坑骗。

高校和相关部门也要看到,“求职训练营”火爆背后是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旺盛需求。

高校需重视就业指导,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

监管部门和平台,则需加强对“求职训练营”等机构的监管力度,不能纵容其通过虚假宣传等方式侵犯消费者权益。

同时,要对相关不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加大违法成本,遏制部分商家非法牟利的冲动。

总之,“求职训练营”不能成了“割韭菜营”。规范求职市场,更好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才能促进行业长远发展。

小编在此提醒:求职不易,还需警惕!找工作时擦亮眼睛,这些坑可别踩:

付费内推、优先录用

个别中介机构或个人以“帮助”求职者通过所谓内部推荐进知名企业、国企央企或者优先录用等名义收取高额费用。如求职者被录用,机构就归功于己;如求职者没被录用,就会以种种理由搪塞,拒绝退还相关费用。

防范提示:收费内推、保录取等多属虚假宣传,求职者千万不可抱着“走捷径”“靠关系”等心态轻信骗子的话术。

培训就业变高额借贷

个别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以高薪就业作为诱饵,向高校毕业生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或推荐的工作与原先承诺相差甚远,毕业生可能会面临身负高额借贷又没有实现就业的不利局面。

防范提示:要看机构或企业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大体一致,慎重签署贷款协议或含有贷款内容的培训协议。

兼职“刷单”陷阱

一些诈骗分子打着高薪兼职、点击鼠标就赚钱、刷单返现、抖音快手点赞员等幌子进行诈骗,其特点是门槛较低,号称轻松兼职、薪酬丰厚。

防范提示:不要轻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好差事,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的往往是陷阱。同时要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轻易泄露银行卡、网银、支付宝等密码信息,不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

(综合来源:劳动报、光明日报、新京报、大河网等)

工人日报客户端【打工新鲜事儿】 第951期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