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出版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4-07-26 15:30

原标题:《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出版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考古学不仅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承担着传承与构建中华文明的重要使命。

2022年1月,为了纪念中国考古百年,中信出版·大方出版了《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邀请到许宏等15位考古学家,精彩讲述了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等15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背后的考古故事。上市之后,该书广受好评,入选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与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项目。

如果说中信出版“考古中国”系列的第一本书是用大遗址呈现百年考古发现背后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那么历时两年打磨的这本《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的主题则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化干戈为玉帛”表达文明、理性、友善、包容的精神,用“温润如玉”形容谦谦君子,用“字字珠玑”形容文辞优美,用“金科玉律”形容法律条文尽善尽美……我们的价值判断、为人处世、审美标准,无不深深受到玉文化的影响。

玉是精英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符号象征,也是溯源中国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最新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中国人对玉的崇拜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

超强玉文化天团,讲述万年玉文化

作为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邀请到13位资深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博物馆馆长组成的“玉文化天团”,为读者带来多元的视角和文化新知。

这本书的作者年龄跨度很大,从“30后”到“80后”。其中的“30后”就是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他师从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被誉为“红山文化第一人”;“80后”则是良渚博物院的副院长黄莉,曾助力良渚申遗成功。

在《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中为读者们精彩讲述石峁古城和南海I号沉船的孙周勇及李岩,在本书中继续为大家带来陕北高原玉器与岭南玉器的别样风采。

此外,还有叶舒宪的东北万年玉器、李井岩馆长的8000年查海玉器、栾丰实的大汶口-龙山文化的玉礼器、张天恩的仰韶和屈家岭文化玉器、胡建升的凌家滩文化玉器、朱乃诚的肖家屋脊文化玉器、刘云辉的齐家文化玉器、王方的夏商时期玉器,另有被冯玉雷称为“华夏文明发生道路”的玉石之路。全书呈现了万年以来,玉文化自北向南、自东向西发展的全景图。

而聚焦这些遗址本身,我们也可以从其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和用途中,窥见史前先民独特的精神信仰,感受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玉文化特色及这些特色背后所反映的跨越时空的文明传承与交流。

玉成中国一万年,玉统天下五千年

有别于市场上其他的玉文化读物,这本书从考古现场出发,读者可以从玉器出土的背景窥见古人的价值观和宇宙观。同时,该书以“玉成中国”的独特观点统领全书,呈现了万年以来玉文化构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历程。

在书中,主编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对“玉成中国”进行了两个维度的阐释。一方面是自然地理的角度。在我们巨大的国家版图的东南西北四极大方向上,都有美玉矿藏,可谓“天造地设”。另一方面是文化基因的角度。距今1万年前,吉林白城双塔遗址的玉扁珠是目前已知中国玉文化的起点。在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之后,玉文化率先在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形成相对固定的组合体系,统一了整个太湖地区的礼制制度,这一体系中的大部分内容随后辗转传播到中原地区,奠定了夏商周国家的玉礼基础。

叶舒宪教授继而指出,如果从最早成系统使用的汉字(甲骨文)来看,其使用所覆盖的区域是以中原为中心的狭小范围;而玉文化分布的版图范围,至少在4000年前就是后来甲骨文使用范围的十倍以上!从东海之滨到河西走廊的武威,从东北三省到岭南两广地区和东南部的台湾岛,玉文化以惊人的传播力,先统一了东亚的广大地域。因此,简单来说,玉文化在距今5000年之际先统一了长三角,其后又在距今4000年之际,大体上统一了中国。

立足于扎实的考古证据,《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从考古角度实证了中国万年玉文化史,有助于读者对玉文化及华夏文明有一个追根溯源的理解。

除了30余处史前至夏商时期的玉文化遗址,读者还能从《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中看到8000年前的流行风潮、数千年前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以及玉器背后的传奇故事。

玉文化考古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玉华帛彩,玉根国脉,玉成中国。让我们一起从玉文化读懂中国!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