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疏通马桶,男子差点双眼失明,只因管道疏通剂里有它!
近日,浙江的余先生因疏通马桶不当,眼睛被灼伤,几乎失明。
原因是家中马桶堵塞后,余先生网购了一款粉末状的管道疏通剂,使用时,粉末混合着液体飞溅起来,他来不及反应和躲闪,大量液体直接溅到了双眼、脸部乃至手臂。
经检查,余先生左眼近一半角膜被烧坏,右眼眼球需要多次手术,视力损伤恐难以挽回。
据报道,此前类似情况多次出现。福建漳州的林先生曾在使用疏通剂疏通厕所时,下水道意外炸开,面部、颈部被大面积烧伤。
浙江建德的黄女士在自家民宿下水道倒了一瓶疏通剂后,同样发生爆炸,致其左眼角膜和结膜烧伤,“如果当时离的再近一点,可能就瞎了。”
林先生使用的某品牌管道疏通剂。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管道疏通剂大致分为液体、块状和粉状三大类,大部分管道疏通剂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和铝粉。
氢氧化钠是一种具有腐蚀性的强碱,可以和水、油脂、头发等常见污物发生化学反应,缓解堵塞。
但是氢氧化钠遇水溶解过程中放热,并与铝粉反应产生大量气体,会腐蚀人体的皮肤,伤害口、鼻、眼睛等器官。
生活中氢氧化钠的应用包括:利用氢氧化钠参与的皂化反应制备而成的肥皂;厨房中常备的味精,其主要成分谷氨酸钠的合成需要用到氢氧化钠;由于具有强碱性,氢氧化钠还可以用于抽油烟机内油污的清洗等。
在销售管道疏通剂相关产品的订单中,一般商家都会配备定制的提示卡片。提示消费者,该产品有腐蚀性,遇水会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
甚至有些商家会用特别提醒语句来注明“不要凑近管道口看”。在为儿童安全考虑的情况下,还会将瓶盖升级成儿童不易打开的工艺,但意外还是不时发生。
如何正确使用管道疏通剂?
1. 做好个人防护。佩戴护目镜、手套、口罩、面罩、防护服,尽可能避免皮肤和黏膜暴露,且使用疏通剂时勿凑近观察。
2. 仔细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的剂量及步骤操作,缓慢倒入,少量多次,勿贪多贪快。
3. 疏通剂往往反应剧烈,不建议使用热水。
4. 不同品牌的疏通剂成分不一,请勿混合使用。
不慎被氢氧化钠灼伤如何处理?
1. 如果皮肤不慎沾染上了氢氧化钠固体,应该用干抹布或干燥的纸巾轻掸掉残留在皮肤上的固体,用干布擦拭干净后,再用清水冲洗。
2.如果氢氧化钠液体溅射到皮肤上,需立刻用干布或干净的纸巾擦拭,擦拭时不可过于猛烈,以免造成接触面积的扩大。擦拭完后,需用大量的清水冲洗。
3.冲洗完成后,根据受伤情况及时送医治疗。
坊间有“遇酸用碱,遇碱用酸”的说法,但这种做法实际非常危险。酸碱本身就对皮肤有着很强的刺激作用,酸碱混合发生中和反应时,同样会放出大量的热,严重时甚至会引起二次灼伤。
聚焦1:全国残疾预防日:科学防治脑卒中 远离残疾
2024年8月25日是全国第八个残疾预防日,活动主题为“预防疾病致残,共享健康生活”。
脑卒中,俗称“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疾病。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矫毓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可通过“中风120”口诀,观察并判断患者是否发生脑卒中。“1”代表“看到一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一旦出现口角歪斜、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讲话不清楚等症状之一,应该赶紧拨打120,第一时间去附近有卒中急救能力的卒中中心医院。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心律异常(房颤)、冠心病、脑卒中家族史,以及吸烟酗酒等其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导致中风的危险因素。”矫毓娟强调,如果一个人具有以上任意3个危险因素,便为脑卒中高危人群。无论是高危人群还是普通人群,要想降低脑卒中的风险,都需要从生活点滴做起,做到均衡饮食、少油少盐、戒烟限酒,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积极治疗心肌梗死、房颤、心力衰竭等相关疾病。
聚焦2:常吃这类食物,感染幽门螺杆菌概率大大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列为“一类致癌物”。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常吃这类食物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概率显著增加。
2024年4月,发表在《食品科学与营养》上一项研究发现:日常饮食中“超加工食品”吃得越多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概率也就越高,最高可增加2.17倍。
研究人员认为,常吃超加工食品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其高盐、高碳水以及加工过程。
1.高盐
超加工食品通常含盐较多,长期大量摄入盐会破坏胃的黏膜屏障,更有助于增加幽门螺杆菌的定植。
2.高碳水
超加工食品中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例如含糖饮料),可能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因为它延长了胃酸化时间,增加了尿素内流和细菌的氨生成。
3.慢性炎症
炎症的存在,也是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有利条件;超加工食品在许多慢性炎症疾病中发挥作用,例如代谢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病。
4.加工过程
有研究显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吃的快餐和油更多。除了快餐的成分(钠、糖、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因素会增加风险外,不当的食物处理、不良的卫生习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也可能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有关。
(综合来源:橙柿互动、国家应急广播、科普中国、人民网、央视新闻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