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张万宏:匠心筑梦“争气路” 当好能源保供人

来源:中工网
2024-10-15 15:37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李国 通讯员丁会

10月11日,秋风送爽,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两峡”(黄草峡、铜锣峡)储气库的建设现场,呈现一派繁忙景象。41岁的重庆储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部长张万宏,此刻正以铜锣峡储气库站长的身份,带领新组建的班组与上岗人员坚守一线,全面保障注气工艺与设备运维,强化储气库的生产和建设管理。

据了解,铜锣峡储气库自8月18日投产以来,张万宏团队已助力安全注气超过2亿立方米,全力冲刺年度目标,为重庆市今冬明春的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贡献力量。

时间回溯到2007年6月,刚从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的张万宏,怀揣着能源报国的梦想,加入了重庆气矿,投身于天然气开发工作。起初,他在万州、梁平等基层生产单位见习,从采气工程到储运工程,再到增压工程,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专业知识和现场经验。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对工作的热忱,他很快崭露头角。

此后,他的足迹遍布国内外重点项目,从土库曼斯坦萨曼杰佩气田增压工程到国内的黄草峡、铜锣峡储气库建设,张万宏始终奋战在能源事业的最前线。

然而,张万宏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7年前,他肩负重任,远赴土库曼斯坦,参与《巴格德雷合同区域A区萨曼杰佩气田增压工程》的开车投运工作。陌生的国度、复杂的地质条件、高含硫气田的巨大风险,以及语言障碍、技术难题和环境不适,都对他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泡在图纸和技术文件里,有时候一熬就是一个通宵。”张万宏回忆起那段日子,言语中满是感慨。

面对高含硫气田的严苛技术要求,他反复推敲每一个参数,逐字逐句地翻译、整理技术文件。终于,张万宏精心制定的投产技术方案成为一把精准的“钥匙”,成功打开了项目投产大门。那一天,3座厂房内的13台大功率机组齐声轰鸣,日输天然气达2360万立方米,让土库曼斯坦的“蓝金”安全平稳地输送到国内,为冬季保供任务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

该项目告一段落后,张万宏并未停下脚步。回到国内,他再次全身心投入到重庆市的重点工程“两峡”储气库的建设和生产管理工作中。

铜锣峡储气库作为国内首座裂缝性气藏储气库,以其注气系统设计压力高、试压安全风险高、山地建设难度大的“三高”特性,跻身全国高压储气库前列。

面对重重挑战,2021年,张万宏再度挺身而出,勇担重任。

“万部长,这铜锣峡储气库的注气压缩机可是国产之最啊,咱们能搞定吗?”一位同事问道。“咱们得有信心,只要咱们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张万宏的回答斩钉截铁。

从可研论证到工程设计,从文件审查到关键设备选型,张万宏亲力亲为,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期间,为了攻克技术难题,张万宏常常与厂家设计人员争论得面红耳赤;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在炎炎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紧盯每一道工序,把控每一个质量环节;通宵埋首于厚厚的技术协议和设计文件中,是他工作的常态。

最终,凭着对细节的苛求和对标准的执着,张万宏带领团队助力黄草峡储气库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开创了国内离心式压缩机成功运用于储气库注气工艺的先例,成为国内储气库核心装备选型领域的新导向与标杆。

在储气库的建设过程中,张万宏不仅关注技术攻关,还十分注重人才培养。面对操作运维人才紧缺的严峻挑战,他迅速制定详尽的培训方案,将自己的经验与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技术的传承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在张万宏的言传身教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迅速成长,为储气库事业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从异国荒漠到祖国河山,张万宏始终坚守在能源事业的最前线。他用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题。17年的职业生涯,让他不仅成长为行业的中坚力量,更通过传道授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能骨干,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责任编辑:于小舒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