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理路

来源:湖北日报
2024-10-29 14:17

原标题: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坚持“守正”;另一方面要让中华文明成为现代文明,实现对外学习与自我主张的统一,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坚持“创新”。坚持守正创新不仅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且有助于发挥历史主动,激活发展动力。

立足守正

坚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方向

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立足守正,这意味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力量,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明确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唯物史观看来,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历史实践的价值旨归在于实现人的解放。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始终坚守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力量。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激发广大人民的创造伟力,发动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激活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为文化建设发挥力量。另一方面,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是坚持人民性,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是否合格的评判者。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满足人民意愿、获得人民支持,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努力。

坚守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向。一方面,坚持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能够有效地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坚持守正,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不偏离方向的根本保障。党既要把握整体发展道路与统筹工作谋划,还要引领思想文化发展与时俱进,及时准确把握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问题、面对的新挑战、发现的新情况,始终“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思想战线高高飘扬”。

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养分。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滋养孕育了多姿多彩、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天下观、宇宙观、历史观、文明观、道德观等诸多领域构建起极具价值的文明见解,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与文明基因,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所在。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坚持“两个结合”,在尊重和传承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养分和价值精髓,并且推动其创新发展。

坚持创新

激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以更新颖的表现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创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动力,“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

拓新文化发展思路,扩展文化空间、深化文明视界,努力实现“第二个结合”。持续深化对于“第二个结合”的认识,有利于更新文化发展思路。首先,进一步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得以结合的空间。二者的结合是多向度、多层次的结合。就内容而言,要深化在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天下观、人民观等多领域的结合;就层次而言,要深化在理论本性、思维方式、价值指向、思想义理等方面的结合。其次,在结合的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在百余年的实践中表现出的“结合”的可行性、广泛性以及价值性,深刻认识“结合”中不应当出现的教条化、盲目化、绝对化的错误倾向。再次,要加大提升结合主体的素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需要系统分析与准确把握二者的契合之处,在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深入日常生活实践,以高质量的“结合”打开创新空间。

创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更加精准有效地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理念,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凝聚力、影响力、传播力。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准确有效彰显中华文明特质的话语体系,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创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首先要突出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与突出特性,夯实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其次,既要充分借鉴不同文明的经验,又要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提升文化影响力。再次,新的话语体系必须持续加大国际传播力度,提升新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强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更新文化体制机制,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力保障。首先,完善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服务机制,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精准把握、有效摸排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建立合理的文化服务评价体制,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参与文化建设。其次,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文化治理效能。进一步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化文化领域的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有文化企业、社会科学学术团体的管理与协调机制,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最后,构建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文化生产机制。加大公益性文化产业的培育力度,有效建立起政府、市场、社会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文化的传播形式和交流形式,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力和感召力。就文化的传播形式而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型数字技术,促进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致力于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就文明的交流形式而言,一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保持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地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真实客观地呈现出平等包容、和合共生的文化传统与大国气度;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大力促进文化创新和文明更新,致力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曾子星 杨泽光,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雪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