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湖南加速推动科技赋农——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鱼米之乡”收获“科研果”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4-12-08 03:04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郜亚章 王鑫 方大丰

油菜品种“沣油737”推广面积连续10年全国第一,“湘油228”生育期缩短至150天~180天;养蚕车间颠覆传统养殖方式,实现365天养蚕;油茶果采收机实现自动化采收,采集效率大大提高……

作为农业大省,湖南自古被誉为“九州粮仓”“鱼米之乡”,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深厚。近日,记者在湖南多地采访时了解到,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成果逐渐走向了田间地头,农机生产企业推动智慧农机持续迭代更新,数智化的生产车间帮助企业实现更高产能。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科技赋农成为湖南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数据显示,2023年,湖南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5%,水稻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达83.46%,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位于全国第一方阵。

把育种技术攥在自己手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安全粮食才能安全。为了把育种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把饭碗端得更牢,湖南建设以岳麓山实验室为代表的种业创新平台,加强种业“芯片”的科技攻关。今年9月,杂交水稻技术团队入驻岳麓山实验室。

“目前,杂交水稻在国内累计推广约100亿亩,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岳麓山实验室前沿技术研究部团队学术带头人、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炳然说。目前,杂交水稻在国内每年推广面积达2亿亩,在海外推广1亿亩左右。

作为我国油菜的主产省份,湖南常年播种面积2000万亩以上,2024年夏收2255万亩,稳居全国第一。岳麓山实验室油菜品种创制中心团队研创了20个油菜远缘杂交技术,培育了30多个以“沣油”命名的杂交品种。

“‘沣油737’这个品种适合机械化生产,既有优质高产的基本性状,广适性又强,因此推广面积已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我们团队希望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手段,培育更好的油菜品种,实现我国油料产能的提升。”岳麓山实验室油菜品种创制中心团队学术带头人李莓告诉记者。

为了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南方多地双季稻区利用冬季闲田种植油菜,即“稻稻油”种植模式,这种轮作模式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近年来国家鼓励开展短生育期油菜种源创新研究,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培育了一批适合冬季温光资源充足地区种植的品种。”李莓说。据了解,“沣油320”是全国第一个全生育期仅176天的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种,在双季稻区获得大面积应用,2023年~2024年在南方“稻稻油”三熟制产区推广超100万亩。

农业生产工厂化提产能保品质

刘丽是中茧新科桑蚕生物产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之前在浙江做丝绸加工生意。在这个行业多年的摸爬滚打,刘丽逐渐意识到,要想壮大桑蚕丝绸行业,首先要解决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

蚕以桑叶为食,寡食性特征明显,因此传统养蚕有季节限制只能“靠天吃饭”。如何转变蚕的食性,提供蚕生长所需营养,是工厂化养蚕必须攻克的难关。

中茧新科和相关机构合作,育成实用化广食性蚕品种和广食性蚕食用人工饲料。饲料配方富含玉米、豆粕、桑叶粉和维生素多种元素,突破了传统养蚕的春秋两季季节性限制和蚕对桑叶的高度依赖,将蚕的培育周期缩减至近30天,实现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不间断产茧。

“目前人工饲料养蚕的蚕茧品质与桑叶养蚕的蚕茧差异不大,但质量更稳定,可追溯,可稳定生产出高品位、高质量的生丝,能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刘丽说。

解决了蚕“吃”什么的问题,是推动工厂化生产的重要一步,而如何让养蚕更智能,则是提产能、保品质的关键。

“蚕吐丝结茧一个周期为31天,传统养蚕最少要31天×3次的桑叶喂养次数。工厂化养蚕的恒温、恒湿、无菌环境,使蚕一周期只需投喂6次饲料。公司独立研制出24小时自动喂养的智能化工厂,包括喂料生产线、蚕具清洗消毒生产线、采茧生产线等,实现工厂化养蚕,生产效率比传统桑叶养蚕提高约1000倍。”刘丽表示。

智慧农机让作业更高效

油茶果机械化采收程度低,曾被中国林学会遴选为“十大林草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之一。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自走环抱油茶采收机通过脉冲震动摇晃树枝,油茶果落入采收机的收集装置中,完成机械化采摘。

“使用这款油茶果采收机只需要1分多钟,采集率能达到90%以上,还不影响油茶树的生长。”农友集团董事长刘若桥告诉记者。

我国南方多丘陵山地,农友集团生产制造的油茶果采收机爬坡性能强,能适应40度的坡度,有效提升了采集效率。据了解,全国油茶果种植面积约8000万亩,湖南就占到3000万亩,油茶果采收机能进一步促进当地油茶果的种植和开发。

采收机械“硬件”助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智能作业系统“软件”则为农业机械化生产装上“智慧大脑”。

“今年5月,这款‘PZ3004’型拖拉机利用智能辅助系统,在新疆累计完成了1000小时,总共22000多亩田地的试验,已经具备上市条件。”中联重科拖拉机事业部技术中心主任李波告诉记者。

李波所说的系统是拖拉机智能辅助作业系统,能够将复杂的地头转弯及农具操作变成全自动控制。系统根据地块的设定信息以及拖拉机和机具尺寸,自动创建最优的转弯模式,实现作业路径规划和农具操作,进而可以提高地头掉头转弯效率,增加了有效工作时间。

中联重科依托在工程机械领域积累的优势,持续赋能农业机械。作为子公司,中联农机目前建有国家、省部级创新平台9个,50余个测试平台,年度研发投入近2亿元,近1000人从事农业机械研发,专利1800余件。牵头或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0余项,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团体标准20余项。

责任编辑:朱晶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