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过高门槛、保留人工岗位,云南康恩贝希陶药业公司勇担社会责任——
21年接力关爱残障职工
382名职工中有145名残疾人,占比高达38%——这样一组数据为何会在一家高科技企业出现?近日,记者走进这家企业,一探究竟。
云南康恩贝希陶药业公司(以下简称云南康恩贝)自2001年5月成立,现为浙江国贸控股的国有企业,是一家生产制剂、丸剂、口罩、消毒液等药品的企业,目前在安宁市、昆明经开区和曲靖经开区设3个厂区,有职工400多人,年产值2亿元。
21年的时间里,该企业始终坚持长期、稳定接收残障职工就业,在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向社会展示了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对残障职工不辞退、不降薪
2001年,云南康恩贝隶属的浙江康恩贝集团收购昆明华洋制药厂,制药厂原有的残障职工也被一并接收。在后续用工过程中,康恩贝始终坚持“对残障职工不辞退、不降薪”的原则,久而久之,公司招录的残障职工越来越多。
自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云南康恩贝的运营十分艰辛。“尽管如此,公司也坚决不降薪、不辞退一位残障职工,同时想办法增加他们的收入。”云南康恩贝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陈蓬说。
据该公司人力资源主管任英介绍,考虑到残障职工受教育程度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公司在为他们提供岗位时不设置过高门槛。
此外,云南康恩贝还坚持自主开展残障职工技能培训。2021年开始,申请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心,完成药物制剂等职业(工种)的初级工技能等级认定84人。
据了解,如今,云南康恩贝通过提供工作岗位、开展学习培训和技能提升,使普通残障职工的月收入达到3000元~5000元。记者了解到,企业还将编制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技能等级认定标准,进一步助推残障产业工人获得等级晋升。
保留人工岗位,爱心接力不断
云南康恩贝的车间里一直保留着手工包装岗位,而不改造自动化生产线,这意味着公司要承担更高的人工成本。为何这么做?云南省总工会劳动和经济部一级主任科员税柯在调研中发现了公司的良苦用心。“如果采用自动化设备,机器会替代一部分人工,残障职工的岗位就会相应减少。”税柯说。
供职云南康恩贝的145名残障职工,主要涉及操作工、记录管理员、仪器校对、外包装、文员、安保、清卫、绿化等工种。任英介绍,公司接收的残障职工中,90%是从特殊学校一毕业后就到公司工作,虽然保留大量人工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用工成本,但公司并没有将此视作负担,而是一直带领他们与公司一起成长。
21年来,公司管理层换了一轮又一轮,但关爱残障职工这场“爱心接力”一直在公司“接棒”坚守,让残障职工在现有工作岗位上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地工作、生活。
自建住房解决残障职工居住难题
云南康恩贝的残障职工中有70%家在外地,考虑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安全情况,公司一直努力为他们打造方便、舒适的住宿环境。
2018年7月,该公司从昆明搬迁至曲靖,共投资1500多万元,在曲靖新建一栋6层、共6000余平方米的职工宿舍楼和相关配套设施,设有100余间、每间30余平方米的职工宿舍。一楼为食堂和“残疾人之家”,二至六楼为宿舍,并设有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电视房等娱乐场所。
“近一半左右的残障职工可以住在宿舍,他们的孩子也在附近上学。”任英说,吃完晚饭,经常可见职工带着孩子在花园式的厂区里散步、嬉闹的场景。
该公司工会副主席蒋维说:“在公司工作的部分残障职工已领取退休金,这进一步增强了在职职工的安全感。一些收入稳定的残障职工也已结婚成家,日子一天天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