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按照国赛标准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让企业“看到了新办法”,让职校、技校“找到了新不足”——
【职教实践进行时】一场大赛推动车间、课堂向“新”而行
阅读提示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中,无论是电工、美发、茶艺等传统项目,还是机器人焊接、信息网络布线、无人机装调检修等新赛道,参赛选手以及参赛单位都表示“学到了新技术”“看到了新办法”“找到了新不足”,“向新发展”的声音充盈在比赛中。这场比赛以国赛标准推动了多种职业在新疆的“向新而行”。
“原本我只是想学习一门技术,在县城开店赚钱养家,但一次次比赛的成功让我想要去更大的舞台。”近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颁奖现场,美发项目金奖获得者、新疆洛浦县高级技工学校学生美合日阿依·艾萨挥舞着手中的鲜花激动地说。
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新疆目前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项目最多、影响最广的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已经连续举办两届。今年设置了33个竞赛项目,吸引全区1.5万人参加初赛。参赛选手中,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参赛积极性尤其高。
“学到了新技术”“看到了新办法”“找到了新不足”……“向新发展”的声音充盈在比赛中,无论是电工、美发、茶艺等传统项目,还是机器人焊接、信息网络布线、无人机装调检修等新赛道,这场比赛以国赛标准推动了多种职业在新疆的向“新”而行。
技能教学提高了“地位”
在新疆喀什技师产业园信息网络布线项目比赛现场,不少选手从搭建机箱开始,将一圈圈网线对接、固定、搭建。简单的布线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很难吗?”
“看似普通,其实考验很多技术点,比如布线的流畅性、互联网调试的准确性等。”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裁判长、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师林洪伟说。
其实,在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教授与实践中,“扎实基础”一直是第一课,然而,随着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基础技能”常常会被忽略。
去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上,信息网络布线项目第一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相较于去年比赛现场,今年选手的规范性、对时间的把控精准度更高了。”作为新疆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选手、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裁判员,王伟永有着切身体会,“比赛让全疆各院校、企业都对这门技术更加重视。”
除了选手、裁判员,王伟永还是喀什技师学院教师,专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在他看来,去年的一场比赛改变了这门课程在学校的“地位”。
就以耗材费为例,在2022年至2023年期间,喀什技师学院在信息网络布线课程的耗材费在10万元左右,招收了4个班学生;但2023年至2024年间,耗材费增加到了30万元,不仅招收了5个班学生,还设立了2个预备技师班。
“基础打得牢,实践跟得上,学生毕业就能找到对口工作,我们的就业率都在98%以上。”王伟永说,“事实上,职业技能大赛让学校的技能教学都提高了‘地位’。”
打开“窗口”弥补车间、课堂缺失
“以前提升能力都是依靠设备,设备更新了,我们跟着学。现在技能提升靠比赛,每一场比赛都能带来新东西。”电工赛项选手班永柱说。
班永柱是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职工。自技能竞赛举办以来,他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每年技术都在更新,不去学就无法胜任现场的工作”。
随着时代发展,电工早已从最初的配线、安装、检修,发展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在班永柱看来,生产一线的职工很少能够专门腾出时间去了解技术的发展,而技能竞赛给予了一线职工学习晋升的机会。
“这次比赛之前,公司专门派我们去沿海地区企业观摩学习。”班永柱说,在观摩学习中,他被数字孪生技术在电工实操中的应用所吸引,“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完全是将现场一比一数字建模,一眼就能看到生产情况,特别方便。”班永驻将这几天的收获记在笔记本上,“这些新技术我都带回去研究研究,看看企业还有哪些地方能够升级改造和优化。”
电工项目比赛中,收获颇丰的还有现场巡检的“赛场经理”、喀什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专业教师拜合提亚尔·拜科日,经过两天的现场观摩,他明显感觉到了学生的差距。
“我们的学生在编程方面理解有限,实操没有跟上。”拜合提亚尔·拜科日说,“再加上学校没有比赛专用的设备,学生一直在其他软件上练习,肯定有一些差距。”
“这场比赛最大的收获就是让老师和学生都意识到课堂缺失的部分,及时弥补,及时调整,相信学生的技能一定越来越好。”
不仅如此,一家企业专门为大赛电工项目组装了一台新设备,并且这台设备将留在喀什技师学院,供学生教学使用。
技术得到传承
“刘老师,那我得叫你一声师父了。”
“你叫我东林就行,放心,到了长春我肯定好好教你数控车。”简单的口头承诺见证了两所学校、两个地区的技术传承。
为了备战这次技能大赛,阿勒泰地区人社局与长春科技学院联合组织开展为期2个月的赴援疆省市赛前集训,31岁的李启鑫登上前往长春的飞机,参加数控车项目集训。
然而,在长春等待他的老师竟是一名22岁的年轻小伙。
“见到第一面我都有点愣住了,他和我弟弟一样大,技术好不好?能不能教会我?心里面没有底。”李启鑫说。
但这些疑问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他的技术很扎实,特别是数控车的编程上,操作熟练,反应快。”
在之后的攀谈中,李启鑫慢慢知道,22岁的刘东林曾多次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和选拔赛,有着丰富的比赛经验,“我觉得他配得上‘工匠’这个称号”。
相比之下,李启鑫在数控车方面属于零起步。“您在用平行线画图输入尺寸时可以左手用小键盘右手用鼠标画图,这样可以提高画图速度”“这些地方可以连续加工,提高比赛效率和质量”……在短短两个月的学习中,刘东林因材施教,用最简单的方法让他一个星期时间内就学会了使用数控车软件。
从细节入手,李启鑫在刘东林的带领下,从1小时左右画图出程序,提高到40分钟、再到30分钟完成;在第一次使用车床加工时,刘东林更是手把手教学,时时提醒李启鑫记录加工时的易错点,在加工完成后还会进行复盘,找问题,想办法解决……“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响亮口号,在这一刻被具象化。
“我的数控车技术有了很大提升,为迎接下一次比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这次比赛没有拿到前三名,但回忆起学习的过程,李启鑫眼里充满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