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搬进了校园——
“‘匠’字中间是‘斤’,对工作就要‘斤斤计较’”
“刻刀差一点儿,这只鱼的眼睛就不生动了。”经过45分钟的雕刻,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二中学七年级9班的焦盛桐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木雕作品。“自己动手搞制作,不仅学到了手艺,也从中体会到了‘工匠’二字的含义。”焦盛桐说。
日前,在石家庄市第十二中学劳动美育实践基地——许红阳创新工作室里,七年级9班的学生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北大工匠许红阳的指导下,进行木雕“创作”——制作木雕鱼。创新工作室内,墙上挂满各种木雕传统工具,实木的桌子、椅子上摆着刻刀等工具,墙面上方,“劳模精神 劳动精神 工匠精神”的红色大字,引人注目。
“‘匠’字中间的‘斤’,就是要对工作‘斤斤计较’。木雕作品,差一毫,美感就相差千里。这就是劳模工匠追求的精益求精。”开课前,许红阳首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工作感悟,为学生们上了一堂思政课。
早在2022年,许红阳的木雕创新工作室就搬进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木雕工艺被设为选修课。“报名的人数达到1700多人,第二年又增加了一个班。”许红阳说。经过一年的培养学习,王紫旋、杨鸿佳、王瑞霞、丁怡暄等多名学生,在第三届河北省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省级决赛中,荣获三等奖。
十二中劳动美育实践基地许红阳创新工作室的设立,石家庄市长安区总工会在政策、资金、场地上给予了很大支持,“需要什么给什么”。目前,像这样的许红阳创新工作室已经搬进了位于石家庄市的11所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这区别于传统的劳模工匠进校园授课,是将课堂直接设置在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石家庄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说,日前发布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到,要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纳入大思政课工作体系,支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模工匠兼职辅导员,在职业学校开设“劳模工匠大讲堂”,在高等学校设立劳模工匠兼职导师。而把工匠课堂搬进学校就是一次具体的实践。
据了解,在石家庄市总工会牵线搭桥、指导、推动下,许红阳创新工作室已在石家庄学院、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第十二中学等11家公立院校创建木雕创新工作室。石家庄市各级工会、教育局等部门累计拨付专项资金200多万元,高标准建立创新工作室。各院校结合学校特色参与规划设计,划拨固定场地支持创新工作室建设,并将木雕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制订培育计划,组织学生开展培训。
在这些大中小学,许红阳全年为各院校学生开展200次以上专题授课。8名具有教师资格证,毕业于美术、雕刻等全日制本科专业的创新工作室骨干老师,组建授课团队,开展日常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教研组为各个学校量身定制教学课程,分别设立了木雕艺术概述、基础技能训练、作品欣赏与评价等十多门课程,全面、系统传授木雕文化。通过理论课,让学生对木材种类、木雕工艺、流派、技法、工具等进行系统认知;在实操练习上,让学生们对木活、旋活、锼活、上色、烫蜡等工序进行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感受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据悉,石家庄市总工会还将支持更多的劳模工匠,走进学校,开设课堂,为更多的大中小学校的学生授课、传艺、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