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化解过剩产能的河北思考
薛维君//www.workercn.cn2013-11-06来源: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个行业的市场容量到底有多大?一部分生产能力闲置是多大的问题?一个企业在负利润的情况下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看起来不好回答的市场选择问题,本应该在市场竞争法则下理性地加以解决,但在现实中并非如此。资料显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产能严重过剩,势必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为化解上述五大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我们注意到,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中,河北等6个省被明确锁定,其他行业我省也被涉及。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和9月先后两次来河北调研指导工作时,对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调整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中央要求落到实处,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化解过剩产能,河北怎么办?

  大势所趋 时不我待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结束了长期高速增长,步入增速下降、整体性产能过剩、外贸拉动受阻的减速调整期。表面看,这是供求关系引发的市场变动,其实质是结构性矛盾在经济生活中的投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积累,我们已经在两个难点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第一,化解过剩产能是转型升级的题中之义。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就是“靠什么”来实现经济增长,当一个经济体从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也随之更替,动力更替的过程就是经济转型的过程,其中必然会出现一部分生产能力由于过剩和落后而被化解或淘汰,方式可以有很多,但化解或淘汰是必然的。积极自觉的化解表现为创新、升级、适应、再生,消极被动的淘汰则表现为落后、不适和消亡。

  第二,化解过剩产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长期以来,化解过剩产能为什么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一个是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妨碍化解,一个是过低的能源、原材料产品价格鼓励过剩,一个是消费者分层支持低价低质的产品,一个是唯GDP的政绩观保护过剩。这四大原因相互勾连共同作用,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使得转变发展方式和化解过剩产能困难重重。从转型升级和化解过剩产能的难度上看,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决战决胜打好调整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这场攻坚战”。

  如果说化解过剩产能对全国来讲是有相当难度的必答题,对河北而言,这就是一道有相当难度的抢答题。这是因为:

  第一,化解过剩产能关系河北经济未来的命运。我省传统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为85%,钢铁、石化、建材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1.6%,资源型重化工业特征明显,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引发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技术结构、收入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不协调与不平衡,由此造成我省结构调整面临许多阻力:一个是内生封闭的增长模式,天然排斥优质新兴产业要素;一个是资源类粗加工的产业传统,形成了狭隘的财富路径;一个是产业替代的软硬环境,传达着倾向于传统低端产业的价值取向。多年来,我省产业结构一直在原有老路上不断重复积累,经济结构“久调不动”、“僵化固化”的状态难以扭转。在这种情况下,不完成根本性的思路设计来实现转型,难免会陷入找不着出路的“僵局”。

  第二,化解过剩产能是获得战略优势的必然选择。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竞争,从长期看,就是战略优势的竞争。战略优势是指能够在较长时期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有利条件。战略优势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持久性和带动性四个属性,因而只能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中获得。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但真正做起来会遇到很多实际的困难和障碍。化解过剩产能伴随着放弃和阵痛,内含着损失和牺牲,这就看谁能够下“狠”手,“挺”得住,用一时的痛苦换来长久的发展。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偷奸耍滑,到头来还是要受落后发展方式的拖累,加倍偿还转型升级的账。

  第三,化解过剩产能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当前,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体仍占据着产业价值链高端。河北钢铁产业的市场表现被形象地描述为“一吨不如一斤”,折射出传统型资源加工类产业在市场竞争中,难逃产业链价值低、商品价格低的窘境与尴尬。所以,河北一定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科学发展的胸怀审视国内外发展环境,着力解决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与主要矛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和价值,努力促使转型升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

  第四,化解过剩产能肩负着改善和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重任。由经济发展持续高增长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影响到人的健康。这个问题一出现,关于过剩产能的所有争辩都显得琐碎和渺小。在国内生态环境普遍面临压力的大背景下,河北由于特殊的区位,生态问题更加凸显。不得不承认,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结构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是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河北必须肩负起责任,这是关乎国家形象的问题,是关乎京津冀都市圈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与生态安全的重大民生问题。

  正确理解 避免误区

  化解过剩产能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化而不解”、“化而难解”确是实践中的尴尬,这里既有认识上的偏差,也有实践中的误区。所以有必要通过对过剩产能特性的分析,纠正一些模糊认识,以期达到化解过剩产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1、过剩的长期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过剩产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市场机制先天的缺陷,当市场发出“供给大于需求”的信号时,过剩已成事实。所以说,超过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与其说是经常发生的,不如说是时刻发生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对此,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2、过剩的普遍性。过剩产能存在于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在市场机制参与资源配置的情况下,信息的不对称,市场信号的延迟滞后,市场分割和行政干预等因素,都可以使任何一个行业或产业产生过剩产能。所以在过剩这一点上,各行各业是平等的,不存在轻重缓急、先来后到。

  3、过剩的相对性。我们所说的过剩,是指在一定时点上的相对情况,即在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一些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当这种情况发生,在市场上表现为商品或劳务价值实现受阻,卖不出去,在企业那里表现为产品积压、降价、贬值或废弃。但是,这些商品或劳务在生产阶段,市场是好的,不过剩的。同理,现在看不过剩的生产能力,说不定哪一天就过剩了。正所谓,此时不过剩,彼时过剩,此地不过剩,彼地过剩。这就是过剩的相对性。

  4、过剩的差异性。产能过剩虽然普遍发生,但发生在不同行业的外部性有程度轻重、影响远近之分,这种差异的参考因素主要有产业规模、产业链条、重要程度和时效远近,食用蝎子生产能力和小麦生产能力过剩,它们是有区别的,前者不会引发宏观调控,后者就会。这些差异造成了一些行业或企业经常受到调控影响,一些行业或企业很少被调控的情况。

  5、过剩的复杂性。今天所说的过剩,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是问题严重的大行业大产业,从理论的角度看是超过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其实,还包括低于国际或国内行业标准的生产能力,可称之为落后生产能力。应该清楚地看到,过剩和过时都是调控对象,特别是在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其负面影响是长远的和深刻的。

  6、过剩的欺骗性。在市场中有一种假象,新的技术和好的生产能力,其产品竞争不过旧的技术和坏的生产能力。单从市场表现看,好的生产能力过剩,坏的生产能力不过剩。消费者选择行为受传统习惯、价格、从众、新产品适应等多因素影响,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假象。对此,不能心存侥幸,自欺欺人,孰去孰留终有结论。

  7、过剩的结论性。哪种技术过剩、哪种装备过剩、哪种产品或劳务过剩,很多是有终极结论的。在这里经验知识是靠不住的。很多企业固守经验,认为行情过一阵就会好的,今天卖不动说不定明天就会好起来,而且我这个企业这么多工人,缴着税,政府不会不管,将过剩产能寄希望于“说不定”和“捆绑地方政府”,是没有出路的。

  爬坡过坎 考验智慧

  大而不强,结构低级化,产品低值化,能耗高,排污重,经济发展过分依赖投资和能源原材料,使河北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难题。在国家对京津冀地区一揽子环境改善的统筹规划中,我省分摊到巨大的化解过剩产能的任务:到2017年,全省细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钢铁产能削减6000万吨,煤炭消费量削减4000万吨;“十二五”期间,淘汰水泥落后产能6100万吨以上,淘汰平板玻璃产能3600万重量箱。对此,河北要有决战决胜、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和决心,通过消化、转变、整合、淘汰等方式,过结构调整的坎,爬转型升级的坡,打好调整经济结构、化解过剩产能这场攻坚战。

  化解过剩产能,应该把握好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防止形式主义。化解过剩产能,要多做实在事,少摆花架子;多做调查研究,少算数学题;多思考未来出路,少自欺欺人;多一些问责,少一些寒暄。坚决防止出现文件落实、统计化解的情况。

  第二,以增补亏,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化解过剩产能造成的财富亏空,只能靠新增财富来填充,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我省已经发展了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一批战略新兴产业,这些新经济增长点大多数处于培育、生长期,还没有形成气候。要抓住此次调整机遇,集中有限财力和人力给予支持,要在支撑条件上给予倾斜,在创新政策上给予援助。力争完成过剩产能化解任务的同时,形成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积极消化过剩产能。消化就是用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新的效益替代过剩产能,在不影响整体效益的前提下完成产业升级和转型。对河北而言,这是转型升级的主体内容,因为传统产业比重大,涉及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一下子都砍掉恐怕难以承受,消化是一种长期稳妥的调整方式。消化的重点有三个:一是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保证新增产能的先进性;三是“消化”要有明确目标和时间表。需要强调的是,消化最不易落到实处,“形势好了不愿消”,“形势不好无力消”,“形势平稳懒得消”,是普遍存在于地方政府和企业中的问题,所以要特别强调整体设计、层层推进、落实到位。

  第四,改头换面转移过剩产能。转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企业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对那些无法放弃的传统产业,转移到环境容量大、远离人口聚集区的地方。在这方面,河北不但要整体规划省内的企业转移,还承担着京、津二市的企业转移责任,通过合理布局,从根本上实现京津冀区域的生产力空间结构优化。二是产业形态的变动。要制定政策,鼓励企业放弃落后技术和产品,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用新兴产品和技术替代老旧主业。对河北来说,后一种形式的转移更加重要,这关系到全省产业活力的增强和现代产业意识的觉醒,意义深远。

  第五,大力度整合过剩产能。整合是指产业在调整中重组和提升,使先进的产业壮大,过剩的产能削弱或消失。对河北而言,整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产业组织结构整合,强并弱、大吃小、优替劣,要采取有效办法,解决市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问题。一种是产品技术整合,把落后过时的产品技术淘汰掉,把可利用的要素并入有市场效益的产品技术中。一种是市场整合,从市场准入、市场价格、产品标准等方面统一规范,净化市场环境,理顺市场秩序。

  第六,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指放弃或消灭落后产能。放弃是企业自主行为,消灭是政策强制行为。理论上讲企业有经营自主权,政府不应干涉。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有些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有明显的负外部性,造成了对其他企业和人群的利益伤害,其后果已经超出了市场边界。对这类企业,就要强制淘汰。在淘汰过程中,要注意淘汰的“柔性”配套,在淘汰强度、淘汰方式、损失补偿、转移支付、人员安置等方面,周详规划,把握分寸,稳步推进。

  第七,创造化解过剩产能的发展环境。说到底,过剩产能的存在依赖其成长的产业环境。产业环境是某些产业生存发展全部必要条件的总和,由软环境和硬环境两方面构成。化解过剩产能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制度设计和产业支撑条件的改变,创造有利于战略新兴产业成长、不利于过剩产能生存的发展环境。

  第八,严防死守,倒逼“两高”行业过剩产能退出。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要区别对待,分类化解。其中高能耗高污染的过剩产能,还有与国家技术质量标准差距巨大的落后产能,要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配合价格手段、财税手段、金融手段,形成强大的“倒逼”机制,使其尽快退出市场。尽快清理产能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越权核准的过剩产能项目,不准开工,在建的要坚决停止。要将倒逼机制终端定位在县(市、区)政府,实行化解过剩产能问责制度,纳入部门和干部工作考核。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