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会代表发言摘登
//www.workercn.cn2013-11-07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群众满意是我们的永恒追求

  宁春玲

  近年来,青岛市城阳区文化馆始终坚持立足服务农民、服务基层,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改进服务方式,为全区农民群众提供了便利、丰富、优质的文化服务,满足了广大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丰富了全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

  让群众都能公平地享受文化福利,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原则

  城阳区户籍人口40.2万,外来人口39万。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来新市民,只要在城阳区内工作、居住和生活,我们都立足于使他们公平地享受各类文化服务。全区各级文化活动场所都免费面向全体市民(包括农民工)开放,农民工不仅享有和当地群众平等的文化权利,在有些文化活动中还享有“特殊权利”。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工融入城阳,我们每年都往企业、工地、新市民聚集区送演出、放电影100余场,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自2004年起,我们创办了“新市民文化艺术节”,每年都在农民工当中举办歌手大赛、舞蹈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为他们展示才艺、交流沟通搭建平台,至今已举办了9届。2012年,“新市民文化艺术节”被文化部评为农民工文化服务示范项目。

  让群众的文化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

  在长期的文化下乡活动中,我们发现,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单一的唱歌、跳舞、唱大戏等服务已经满足不了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了找准工作着力点,我们设计了“群众文化需求项目信息表”,在演出、培训的时候进行分发调研,摸准群众的文化需求。2011年,我们创新实施了“文化超市”惠民服务项目。通过建立“文化超市”网站,对全区各类文化设施、人才、队伍及活动等资源进行宣传展示,基层社区和农民群众可自主选择文化服务,由政府购买进行免费配送。

  近年来,我们根据群众需求,开办了声乐、器乐、舞蹈、国画等特色课程,并根据“辅导培训总菜单”广泛开展了“群文辅导基层行”活动,由辅导老师根据基层需求进行实地培训,挖掘、培育各类戏剧团、民乐团、锣鼓队、秧歌队等特色文化队伍100余支。同时,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作用,我们开办了“群文大讲堂”“小小演播厅”。3年来,我们共向基层配送演出3000余场,举办各类培训1100余场,放映电影5000余场,受益群众达100万人次。

  情系群众,无私奉献,群众满意是我们工作的永恒追求

  除了常规的文化演出与培训外,我们每年还组织举办民间艺术节、市民节、社区文化节、广场周周演、群众文艺汇演等大型文化活动近百场。由于群文活动的特殊性,我们的工作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和晚上,无论严寒与酷暑。我们的群文干部始终坚持一切以“群众满意”为准则,不断强化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坚守在工作第一线。

  真诚的付出赢得了群众的普遍理解与尊重。我馆的声乐干部每周二、五风雨无阻为中老年合唱团免费授课,4年里,用自己的耐心与热情,将这些毫无声乐基础的团队带上了青岛市新年音乐会的舞台。如今,他们不仅经常被大爷大妈拉回家蹭饭吃,还有大爷非要将自己的孙女许配给我们的干部。这些小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也激励着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作者来自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文化馆)

  心系农民 根植黑土

  刘大权

  肇源县龙江剧艺术中心的前身是肇源龙江剧院,现有演职人员44人。作为一个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我们始终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方向,近3年来,连续创作生产了9台中小型剧目、102个节目,深入城镇村屯、田间地头,开展各类演出668场,小小的剧团在广阔的黑土地上大有作为,被乡亲们称为“咱自己的剧团”。

  群众喜欢什么我们就演什么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农民对二人转情有独钟。龙江剧的母体就是二人转和拉场戏。作为县级剧团、地方剧种,乡亲们爱看,我们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们下了真功夫,创作农民喜爱的作品。向民间老艺人学习,汲取营养,创作了《姜须搬兵》和《孙猴开店》等一批二人转新作,深受农民喜欢并获奖。在排演抗日史实剧《肇源烽火》时,为了“接地气”,组织剧组走访了“三肇地区”12处战地遗址。排练过程中,我们还把热心群众请来提意见、帮修改。

  现实需求什么我们就演什么

  要在农村舞台站住脚,就要摸准群众脉搏,紧跟发展步伐,与大环境合拍共振,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结合。

  为配合新农村建设创作的龙江剧《莲花开了》,对农民生产生活起到了较强的引导作用,县农业局和乡镇领导都说:“你们唱的比我们讲的管用。”头台镇古建筑“魁星楼”远近闻名,我们创作了《我心中的魁星楼》;衍福寺是康熙年间的古寺,我们就创作了《衍福颂》,目前已完成了《三岔河之歌》、《八家河美》等10多首歌曲,达到“每乡一歌”“每景一歌”。下乡演出,这样的节目农民感到亲切,增强了家乡自豪感。肇源抗击特大洪水时,我们送戏到军营、村屯28场。话剧《洪水围困的日子》在全县演出,抗洪拥军小品《鲶鱼炖茄子》在央视播出,教育了群众,激发了军民的抗洪热情。

  怎么给群众省钱就怎么演

  给群众演出,物超所值才会受他们欢迎。我们采取措施降低演出成本,群众少花钱能看戏,不花钱也能看戏。我们把原来一位领导聘为义务编剧,创作了3部大型龙江剧和6部小型剧目。我们还把县内业余文艺骨干召集起来参加演出,用这些不开工资的演员,大大降低了演出成本,减轻了群众负担。我们与15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协作关系,用他们提供的资金为农民送戏62场,做到“老板买单,农民看戏”。把全团演职人员分成4组,融合各乡镇文艺骨干分头深入村屯演出,培训了大批文艺爱好者,吸引了观众,也减少了费用。

  怎么能提高演员素质就怎么办

  我们注重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倾力打造自己的明星,更好地服务群众。

  近两年,我们陆续选送8人到上级院团和院校学习舞美、编导等业务,多次请龙江剧领军人物、“二度梅”获得者、中国剧协副主席白淑贤老师指导。每次演出结束,我们都组织农民现场评议,评议结果与兑现工资、评定职称等挂钩;每年拿出10万元作为奖励资金,产生了较好的激励作用。

  通过多年的工作,我们已离不开群众,群众更喜爱我们。目前,我们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习总书记“8·19”讲话精神,决心在“服务农民、服务基层”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作者来自黑龙江省肇源县龙江剧艺术中心)

  开卷得大益 书香满农家

  桑杰曲宗

  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克松居委会,因是西藏民主改革的第一个行政村而闻名。近年来,乃东县克松居委会初步建立了一套切合农牧区实际和特点的“农家书屋”管理系统,为提高农牧民素质、活跃农牧区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居委会“农家书屋”被列入乃东县“农家书屋”示范点,书屋管理员被评为全国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

  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2009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投资4万多元,克松居委会建立起乃东县第一个“农家书屋”。随着后续投入的逐步扩大,克松“农家书屋”也由最初占地不足30平方米的小书屋,改建为占地面积80平方米的楼房。图书从原来的948种、3200册增加到1467种、8000多册,还有音像制品400多盘、各类报刊30余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技、教育、法律等各个方面。书屋面积、硬件设施、出版物品种和数量都超过了国家和自治区的规定标准。克松人十分珍惜这一书屋,称其为晓大体、开眼界、能致富、享文娱的“宝屋”。

  健全制度,提高“农家书屋”管理水平

  克松居委会始终高度重视“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切实强化“农家书屋”的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做到人尽其用。在“农家书屋”建设中,居委会两委班子成员积极参与,负责规划、组织、协调、指导,不断挖掘资源,拓展服务空间,用真心、真情夯实“农家书屋”这一民心工程。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农家书屋”开放时间。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水平、阅读习惯,安排不同的开放时间。对老弱残疾人士,全天候开放;对中小学生,保证周末和寒暑假全天开放;对白天外出务工的农民,确保晚上开放,提高了图书利用率。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农家书屋”的规范管理。书屋建立以来,先后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据此开展借阅服务工作。

  四是深化服务措施,强化科学管理。居委会在书屋内细心粘贴了书籍分类标识;对桌椅、书柜、报架摆放位置参照大型图书馆的功能分区;定期为村民播放“农家书屋”的电子音像出版物;管理员还定期听取群众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对出版物需求的意见;为保证图书不损毁、不丢失,建立起监督、奖励等一系列创新机制。

  五是搞活图书流转,不断丰富“农家书屋”活动形式。居委会广泛开展集中读书、送书入户、邀请村民阅读书籍活动,在村与村“农家书屋”之间定期开展书籍流转,扩大图书交换频率。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