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今年经济工作,部署明年经济工作,为我们在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已经成为时下人们谈论经济形势时常用的一个名词。然而,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在新常态下如何推动经济发展,却是一个并不容易把握的重要问题。
根据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阐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不论是从消费、投资、出口方面看,还是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看,都将出现一些重大的趋势性变化。这些趋势性变化既是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又是新常态的内在动因。总起来看,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将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方向调整,经济发展动力将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整个经济将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如果认识不到这些发展变化或者不愿承认这些新变化,依然采用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继续闷着头铺摊子、不看市场需求上项目,不仅在实践中难以为继,而且将形成更多的过剩产能,贻误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时机,从而犯下不可逆转的历史性错误。
需要明确的是,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绝不意味着当前经济建设不如过去那么重要了、在发展经济方面可以松一口气了,甚至可以任由经济增长下滑而无所作为。这种理解和认识是非常偏颇和错误的。必须认识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必须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继续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同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形成新优势,不断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以比较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等为支撑的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变得既大又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需要明确的另一点是,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但并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从国际形势看,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我们完全有可能争取到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多,特别是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为我们以较低价格获取能源资源提供了机会;世界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可以发挥国内市场空间大和产业化能力强的优势,利用在部分领域接近或达到技术前沿的条件,通过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国内形势看,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是最高的;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农业发展态势良好,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催生;经济增长质量有新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化解产能过剩有序展开,能耗水平持续降低;城乡就业稳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诚然,我们也面临不少新挑战,但总的看,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国内外发展条件的新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总之,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最需要的是打破惯性思维,既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又切忌“安于现状”“无所作为”,而应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适应新常态,科学引领新常态,深入研究新情况,主动采取新措施,努力推动新发展。
着力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着力完成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
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为此,必须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要着力促进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经济增长。要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特别是不断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努力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营造便利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充分发挥消费拉动增长的基础作用。继续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不断提高投资效率,充分发挥投资拉动增长的关键作用。继续稳定和完善外贸政策,不断优化出口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努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出口拉动增长的支撑作用。
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我国存在大量新的增长点,发展潜力巨大。但要较快发现和较好培育新的增长点,必须做到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市场要活,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实践证明,一些经济效益好、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往往不是政府发现和培育出来的,而是相关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自主决策、自主研发生产形成的。因此,在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新要实,就是要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过去,我国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成为“锁在柜子里的宝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研发体制阻碍成果转化。现在,这种体制障碍已开始被打破,国家不仅承认科研机构、高校的科技成果处置权,而且还对部分符合条件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这必将大大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政策要宽,就是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创造更好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真正把市场机制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发挥出来。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宏观大局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必须看到,目前不论是在生产成本方面还是在资源环境方面,我国农业发展都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要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唯一的出路就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重点鼓励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通过周到便利的社会化服务把农户经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需要强调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绝不意味着要放松粮食生产,而是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政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各地区应找准主体功能区定位和自身优势,确定工作着力点。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扎实做好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切实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
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千方百计保持就业稳定,创新机制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完善基本养老和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编织好兜住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切实提高扶贫效率,努力全面完成扶贫脱困任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是发展的制胜法宝。要完成好明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最大限度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
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突出问题,推出既有利于解决当前问题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入手,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等领域改革,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
提高改革方案质量。有关改革方案制定部门或单位必须切实弘扬调查研究之风,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无论是具体改革举措还是总体性改革方案,都要注重改革细节的设计,同时广泛征求相关部门以及地方的意见,确保改革方案质量。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从中寻找制定最佳改革方案的思路和办法。紧紧围绕实际问题,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意愿、掌握实际情况,优先安排设计那些群众热切期盼又看得准的重大改革。
抓好改革措施落地。改革方案出台后,必须狠抓落实。对于推出的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要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把结果反馈给有关政府部门,以推动相关部门职能的转变和优化。对于推进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找准原因,提出完善改革方案的具体措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并取得预期目标。深入研究改革试点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原因,总结提炼经验,及时在面上推广。强化督促评估,落实督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促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第三方评估机构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评价改革成效。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完善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总结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通过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改革,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对外投资领域改革,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推动高铁、电力、通信、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走向世界。
(作者为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