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潜山县地处皖西南部、大别山东麓,呈“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征。全县人口近59万,常年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外务工,既是传统农业大县,也是劳动力输出大县。为摸清潜山县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更好地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提供公共服务,为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笔者对该县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走访调查、分析研究,调研情况如下:
一、农民工转移就业情况
2016年春季,潜山县外出创业、务工人员约13.8万人,90%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发达地区。外出就业创业人员大部分从事服装加工、轻工制造、建筑装潢和小商品买卖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中服装鞋包加工业、机电制造业占务工人员的64%,建筑业占22%。
二、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情况
1、基本情况。近年来,随着潜山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回流趋势明显,大量农民工选择就地转移就业和回乡创业。2014年,县内转移就业农民工29524人;2015年,增长至36132人。2014年,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2871个、私营企业907家,实现创业4100余人,促进就业12530人。2015年,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3256个、私营企业1137家,实现创业近5000人,促进就业15530人。上述创业实体的注册人八成以上属返乡创业农民工。
2、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地区的就业吸引力有所弱化。近两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外向型企业发展困难,再加上资金链绷紧等因素,许多中小企业倒闭。长三角地区发达的制造业曾经是吸纳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主渠道,在新常态下,部分小微企业跟不上“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节奏,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实行裁员,部分技能素质较低、适应能力较差的农民工被淘汰。另外,陷入经营困境的企业也放慢了薪酬涨幅,甚至降低薪酬,也导致少量农民工主动失业。二是家乡的巨大变化吸引农民工回流。近年来,国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增加了大量创业就业机会。5A级风景区天柱山旅游热逐渐兴起,酒店服务、农家乐、瓜蒌籽等涉旅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成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增长极,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从事旅游创业。同时,较多步入中年的农民工有了家庭羁绊、情感牵挂,带着在外务工多年的资金储蓄、经验积累、技术支撑开始回乡创业。
三、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是转移就业意愿依然强烈。潜山县工业基础较薄弱,旅游、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还不够快,传统农业仍占据着该县农村经济的主导地位。与传统务农相比,外出务工收入高、来钱快。2015年,该县农民工纯收入达37.8亿元,占全县GDP的22.49%,人均达7100元。
二是外出务工地域趋向多元化。流向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民工数量有所下降,北上和西进的农民工占总数的8.9%,较上年增加3.9%。此外,部分农民工就业意识出现转变,若能就地找到就业岗位,只要收入悬殊不大、有一定保障,宁愿选择就地就业。
三是转移就业稳定性不强。从劳动力需求角度看,今年劳动力需求数量减少、时间延后,且素质要求有一定程度上升。县内企业新招员工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中级工以上技能的比重,分别上升了2%和2.6%。农民工劳动技能和文化层次整体偏低,在用工需求结构性调整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实现稳定就业。
四是对政府创业扶持有较高期待。在宏观经济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农民工期望政府在拓宽就业渠道上给予更大力度的帮助,特别是期待政府能在自主创业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主要是提供信贷资金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2016年一季度,该县人社部门接受创业扶持政策咨询的农民工近2700多人次,较往年大幅度提升。
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1、县内企业用工环境不优。一是工资标准相对较低。2015年底,该县服装行业工作10个小时以上缝纫工月平均工资约为3500元,与江浙地区有1000至1500元差距。二是社保体系不够健全。该县多数企业处于发展初期,劳动合同签订随意性大,无力缴纳社会保险。部分企业只为管理层缴纳社会保险或约定工作两年以上才缴纳社会保险,这与发达地区也有明显差距。三是工作生活环境不尽如人意。该县开发区和乡镇园区部分小微企业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难以满足员工基本生活需求。
2、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不足。该县未能建成标准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企业招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对接的主平台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县、乡镇、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功能受限,企业用工信息不能实时传达至全县每个角落。
3、创业扶持力度不够。部分乡镇和部门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思想认识不足,服务不够到位,国家和本地出台的一些创业扶持政策落地困难。
4、创业抗风险能力不强。返乡创业农民工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大多选择资金需求量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简单、创业门槛较低的创业项目,规模难以做大,抗风险能力不强。
五、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技能。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改变目前人社、农业、扶贫等部门多头培训,培训资源分散的现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培训资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农民、产业扶贫等培训资金,统一规划,科学配置,打捆使用。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培训原则,因时因地制宜集中开展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农民工在经过培训后至少能熟练掌握一门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三是强化职业资格鉴定。对接受培训或上岗历练的农民工,实施免费技能鉴定颁发职业资格证,提高农民工进入职业门槛可信度。积极与企业开展协作,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校企培训、地企培训和企内培训,使农民工完成培训后随即上岗。
2、强化平台建设,给予政策倾斜。应将贫困地区的农民工就业工作纳入打响扶贫攻坚战的重点工作统筹考虑,强化贫困地区农民工就业平台建设,打造农民工创办企业成长的孵化器,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蓄水池。通过政策倾斜,在农民工就业平台建设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实行房租减免、水电费减免、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贴息等政策配套,帮助入园创业实体快速做大做强。
3、落实扶持政策,推动自主创业。一是要加强引导。对有一定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要在培训、指导、项目选择、手续办理、政策咨询上提供服务和指导,积极引导其在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竹木经营、物流商贸、建筑装修等领域和行业有所作为,实现“劳务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二是要多方扶持。降低农民工创业门槛,开辟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在用地、注册、收费、纳税服务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认真落实各级出台的农民工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实行农民工创业与其他各类人员同等待遇。
4、拓宽就业渠道,抓好信息服务。一是要加强用工信息搜集。与农民工集中地区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广泛联系,加强劳务对接,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加强岗位开发,积极开展人力资源交流跨区域协作,实现用工信息资源共享。二是要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作用,规范、及时地发布就业信息。利用劳动力资源数据库,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等方式发布相应的用工信息。积极与县内外企业,尤其是一些用工需求大的企业长期开展劳务合作,定期不定期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三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积极创建劳务基地。充分发挥劳务输出能人的作用,大力发展职业介绍机构或劳务中介组织,帮助转移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5、搞好部门协作,维护合法权益。一是根据农民工维权需要,在外出农民工集中地建立同乡会,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大中城市设立维权服务站、设立免费服务热线,维护农民工在工资报酬、生活条件、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及工伤、死亡事故处理等方面应有的权益,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维权服务以及证件代办等服务。二是深入开展劳动用工专项执法监察活动,督促用人单位规范裁员程序,按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和其他相关待遇。三是对在务工地已经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返乡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的农民工,按规定及时帮助接续社会保险关系。(作者单位:潜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浅析职工素质教育对当前公路行业发展的影响 | 2014-12-08 |
治理“吃空饷”亟需司法亮剑 | 2014-12-08 |
浅议公路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 2014-12-08 |
不再争“穷帽”,多地制定脱贫时间表 | 2014-12-08 |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 2014-12-08 |
全覆盖·动真格·肃政风 | 2014-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