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扶贫先扶智”是习总书记新时期对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论断之一。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优质的知识教育,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决策。教育扶贫与扶持生产、转移就业、移民搬迁、低保政策、医疗救助等扶持方式比较,教育资助的扶贫方式更加实际。扶贫除必需的“输血式”措施外,主要在于“扶智”,即培养一名贫困学生,脱贫一户贫困家庭,造福一村,教育乃是稳固贫困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
1.教育扶贫是提高扶贫工作实效的前提。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实践证明,贫困地区人员根本上是“素质型的贫困户”,人口素质不高、缺乏文化水平、缺乏技能是致使难以脱贫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知识培训进行教育扶持,使贫困地区的人口无论从思想文化素质,还是技能水平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这也是扶贫攻坚能够进一步推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教育扶贫是能够改善、稳定发展扶贫工作的基础。在缺资金、技术的贫困地区,前期开展物质扶贫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所谓的“输血式”扶贫措施。给钱给物,只能解决一时之困,只有合理的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斩断穷根、挖掘富源。且贫困地区人口致贫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住危房,有的缺乏启动资金,有的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针对各种贫困原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进行扶持。
3.教育扶贫是“斩断穷根”的利器。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财政收入也较低,投入的教育硬件设施建设资金有限,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不高,导致贫困地区教育严重滞后,使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造成他们长大成人后,成为文化素质低、收入低的劳动者。因此,要明确扶贫开发的重点,彰显教育在扶贫攻坚战中的作用,使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得到改善。努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以教育扶贫为救助的核心要素,提高贫困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贫困人员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地区的贫困问题。
4.教育扶贫是增强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入户精准识别调查评估发现,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较弱、自我“造血”功能差,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所在。在经济发展迅速的知识时代,知识对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文化水平不一样的人,劳动生产率也不一样。
贫困地区的人员接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少,从而导致他们的自身发展能力缓慢。由此,将教育扶贫作为强化农村贫困人口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作为创新扶贫开拓机制、提高扶贫程度的重要抓手和工作使命。要调整工作方法,完善政策措施,潜心组织实施,认真抓好落实,全方位地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发展能力。要对贫困地区人口全面实施教育扶贫政策,以精准扶贫项目为主题,以“提高本质、改善条件、增加发展机会”为主要趋向,以提高贫困人员的综合素质、家庭经济增收能力和日常的生活水平为基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二、努力助推教育扶贫
在精准识别扶贫攻坚行动中,把广西538万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到村、到屯、到户、到人,采取“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方法进行贫困户识别。严格按照这套方法进行识别,将不会再出现“富人当选、穷人落榜”的扶贫现象。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广西统战部门表示,将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作用,在助推教育扶贫方面主动作为,重点在参与精准建设、精准帮扶、精准资助、精准就业“四个精准”上下功夫。特别是在参与精准帮扶方面,积极引导统一战线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提高素质和水平。
1.精准建设。近年来,广西整合资源,强力推进,全方位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方式,加大力度扶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就业。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不让贫困地区孩子输在人生的起点上,也就是斩断了贫困的根基。要想脱贫致富关键还是在于“扶智”。现将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的主要使命和发展教育事业的重点,统筹城乡教育平衡全面发展,聚焦薄弱学校,通过改扩建对薄弱学校提质改造,解决孩子“上好学”的问题。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体验到优质的教育,无论是从硬件、软件方面,都应得到合理的改善,实现教育方面达到起点的公平。
2.精准帮扶。在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中,针对家庭成员中有小孩在学历教育和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以富余劳动力及青壮年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助力贫困家庭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建立经济困难毕业生帮扶制度,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正常就业。乡村教师师资质量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统战部门综合各方资源,利用创新脱贫攻坚模式,通过牵线搭桥,引进各种资金和人才到贫困地区帮扶,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捐赠资金培训贫困地区的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教育扶贫攻坚行动中,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构造一个由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扶贫格局,形成一个跨区域、跨行业的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的扶贫主体系。如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给予贫困地区人口教育扶贫资助,提高他们的个人文化素质;吸引大批民营企业对农业进行开发,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民营企业也结合自身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提倡引进项目、投资办厂、捐资助学、发展产业、安置就业、改造风貌等多种途径,帮助贫困村拓宽致富门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组织民营企业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一帮多”的方式,扶助贫困村脱贫致富。
3.精准资助。建立从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无缝衔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确保贫困家庭中的孩子“上得起学”。“雨露计划”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以中职中专、高职高专等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金融扶持等途径,帮助贫苦地区人员解决再就业问题。目的是资助农村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劳动素质,促进转移就业,从而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通过改革“雨露计划”的转移培训实施方法,实行“指导计划、资金到位、培训得体、直补到人”,促进贫困区各方面的发展。
4.精准就业。帮扶贫困地区人员实现稳定就业是重要任务,可以利用就业援助、就业培训为主的扶持方式。要创新帮扶的措施,扩大影响力度,积极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支持。特别是要运用好就业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类企业吸纳贫困人员的就业。比如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扶贫巾帼励志班”,通过扶贫培训“雨露计划”的实施,推进贫困家庭女孩完成中等以上职业教育,实现了教育扶贫的最终目标。
三、助推互联网+“双师教学”模式
很多山村学校的课程是比较少的,没有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利用信息远程技术,可以将城市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传送到贫困乡村学校中去,从而提高乡村教师和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公平。如自治区党委统战部2012年开始实施的“留学报国——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关爱行动”,每年资助培训民族地区乡村教师。4年来,此项行动组织400多名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到教育资源较为优越的城市进行异地培训。特别是在推动“双师教学”试点工作中,积极引导、参与和助推由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的互联网+“双师教学”模式。
2015年,自治区教育厅设立了148所“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试点。在改革试点工作中,广西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专家、学者和教师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进这项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结论
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共十八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根基。通过教育扶贫的方式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文化水平,要因地制宜,帮助贫困群体快速脱贫致富。帮助贫困地区的孩走出山区,面向外面的社会,是最基本的扶贫之策。教育扶贫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滋润贫困地区,使更多的山区孩子都能感受公平的教育,同时也增强贫困地区人员的自我发展能力。完善的教育资助体系,可以确保教育扶贫能够得到实效,实现精准脱贫,确保全国同步建成小康。(作者单位:南宁振宁商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三分公司)
理论周刊(第195期) | 2015-07-31 |
理论周刊(第198期) | 2015-07-31 |
理论周刊(第199期) | 2015-07-31 |
理论周刊(第203期) | 2015-07-31 |
理论周刊(第204期) | 2015-07-31 |
理论周刊(第209期) | 2015-07-31 |
理论周刊(第210期) | 2015-07-31 |
理论周刊(第213期) | 2015-07-31 |
理论周刊(第218期) | 2015-07-31 |
新常态下企业工会如何在服务发展中展示新作为 | 2015-0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