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工运理论动态-正文
让工匠受到应有的尊重 
李毅
//www.workercn.cn2016-04-27来源:成都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今年的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国家层面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说既是当下实体企业突围出困的正确坚守,也阐明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必须促进企业将精益求精、提高质量变成自觉行为,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企业人的职业追求。

  工匠精神背后蕴涵的 是一系列对产品品质的态度

  工匠精神从表面上解释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精”——“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背后蕴涵的是坚定、踏实、耐心、坚持、专业、诚信等一系列对产品品质的态度,最重要的是要激发起人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和寂寞坚守,并能代代传承,经得起时光的打磨。

  工匠精神是对企业精神理念的正本溯源。近年来国人抢购国外日用品的浪潮深深刺痛了中国企业制造人的心,“china”这个古代中国瓷器的精美代号还未走远,“MADE IN CHINA”便已沦落成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的调侃之词,两相比较,这种大打折扣的产品质量背后,便是传统企业精神、精品意识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也是经济飞速发展快字为先的那些年被忽略的传统,而今,大力弘扬的工匠精神便是对古代鲁班精神、近代詹天佑精神的再次传承,它的提出无疑是制造业领域发展路途上的一次深刻反思和自我调整,工匠精神务实为本,方能行远。

  工匠精神也是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必需。2015年以来,国有企业的利润增长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应该说形势比以往严峻得多,如何在市场份额日渐变窄、传统行业对手云集、企业存货成本占比加大的压力中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成了当务之急。高端提升、投资转型、海外拓展,自然成为了诸多大型企业寻求新的进步空间、实现自身转型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经营拓展、市场抢占,无不需要扎扎实实的前期调研、兢兢业业的长期坚守,以及质量过硬的产品口碑、到位及时的周全服务,制造企业倘若缺失了全流程、全环节的勤恳踏实的工匠精神,再多的改革、再多的想法和再多的努力,也都无从谈起。

  让工匠受到应有的尊重 让岗位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匠精神”令人耳目一新,而近期国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则打动了屏幕前无数的年轻人。片子里,稀缺的工匠精神是历经敬畏、热爱、繁琐、厌烦、枯燥,再经漫长的坚守打磨,达到人与事、事与物的高度融合,物称天工,人成巧匠;片子背后,是5人摄制组的5年筹备,7个月拍剪,10万字的调查资料,成片3集,意外走红,背后是制作团队深思、细琢、扎实功夫的水到渠成,片子引起共鸣的背后折射的是当下中国制造业浮躁声音中日渐缺失的精神本位,而对从不缺工匠的中国制造业来说,如何培育和传承好前辈用时间、实践构建起的工匠精神才是当下最应该去做的。

  热爱是每一个值得尊敬的工匠身上所共同具备的品质。钳工胡双钱、捞纸工周东红、工艺美术技师孟建锋、研磨师宁允展、钟表修复师王津,因为热爱才能在一个行业中坚守数十年终成大师。

  荣耀能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培育企业工匠精神的首要便是让工匠受到应有的尊重,让岗位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为具备工匠精神的职工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激发职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才能干一行专一行,把工作当作人生事业来做。

  还要使工匠得到应有的回报,比如在东方电气,每年都会评选年度劳动模范、典型个人,甚至为劳模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室,通过传统的师徒传承让技术的掌握更加普遍,培养能够超越自己的能手成为了带班师傅们的最大心愿,职工通过诚实劳动、踏实做人赢得认可、获得进步,从而掌握、钻研、精熟一门技术,进而获得嘉奖勉励和一定的上升空间,对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忠诚度都会大大增强,对于达到企业所期望的经营效果、工作效率无疑具有潜在的积极作用,这种好处是每个企业经营过程中孜孜以求的,也是不能用企业财报所直接体现出来的。

  工匠精神不单单是技艺高超,更多的是一种心性,所谓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成师傅,这对工匠的要求就不仅仅是技艺熟练的匠人,而是懂得创新的行家,受人尊敬的大家,外化成德行和风范,工匠精神才能发挥真正的工匠作用。比如在核电装备制造等重要领域,对设备制造的要求甚高,在某些环节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无可挑剔,方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赢得市场口碑,专注、负责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当下略显缺失也亟待重塑的企业品格。

  中央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良性向好发展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强盛提供支撑,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现在,工业实体经济更是国家稳步发展的本钱。在2014年,我国有56家制造企业荣居世界500强,在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绩背后是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质量控制、节能降耗和服务配套方面的诸多差距,走上世界制造强国,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条路依旧任重道远。在经历追求速度、规模、超速发展同时产能过剩的制造业央企,必须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恪守工匠精神,生产高端精品,才能摆脱同质化困境在竞争中取得先机,才能在国外市场的开拓中用信任打开市场,才能称得上大国重器,在迈向“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端、智能、绿色、服务发展方向上不断前行。(作者单位: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