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工匠精神,是一种专注敬业、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至臻完美,品格高尚、持身清洁的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兴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安徽合肥召开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央领导如此重视和强调工匠精神,充分说明工匠精神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刻理解和领会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加强工匠培养,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时代的新宠儿。
真心尊重,让工匠成为全社会知晓的名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工匠所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包括所有有一技之长的职工。尊重工匠,就要高看工匠。现在,国家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要求亿万工匠提高产品质量,使“中国制造”成为人们生活的不二选择,使“中国大妈”不再去国外“海购”。“中国制造”呼唤“大国工匠”,“大国工匠”支撑着“中国制造”,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尊重工匠,就要尊崇工匠,让工匠享有崇高的社会声誉。比如入党,党的大门要向工匠敞开,让有信仰、有口碑、大家服的优秀工匠及时加入组织;比如评选劳模等社会荣誉,要向工匠倾斜,让那些一生坚守、贡献突出、社会认可的优秀工匠享有良好声誉。尊重工匠,就要热捧工匠。习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我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蔚然成风,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要坚持集中性和经常化相结合,既大力抓好重要节点的集中宣传,更要在天天“闻有声、见有影”上进行大胆探索。
用心培养,让工匠成为全社会称道的能人。工匠的技能技艺,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蹴而就速成的,而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和长期的实践锻炼。大量事实证明,没有教育培养,就不可能造就工匠。一要换思想观念。充分懂得工匠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没有一大批训练有素、技艺精湛的工匠,就不可能产生制造大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无从谈起。二要重教育根本。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统筹调整大学结构,科学设置职教课程,为社会输送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三要抓经常培训。工匠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是企业和学校的事情,需要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从机制上予以保障。要严把准入关口,从事制造业的职工既要获得职业高中和职教院校的毕业证,也要通过任职资格考试,获得相关从业资格证。要严格晋级条件,由国家制订统一规范的工匠晋级标准和条件,工匠晋级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考评。要统一产品技术标准,让每一位按标准操作的职工都成为能工巧匠。要实行“零失业”政策,确保合格毕业生全部就业。建立职业技术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职业技术教育经费得到落实。
诚心善待,让工匠成为全社会羡慕的红人。工匠要成为新时代宠儿,最终取决于工匠自己的获得感。善待工匠,工匠就能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全身心投入工作,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亏待工匠,工匠就无心工作,敷衍应付,那么就无法确保产品质量,更无益于经济发展。诚心善待,首先要有稳定工作。对贯彻执行《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不力的到位,劳动监察部门要依法处理,各级工会组织要旗帜鲜明,坚决维护职工劳动权益。诚心善待,根本要有丰厚报酬。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诚心善待,关键要有体面劳动。让工匠体面劳动,就是让工匠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光彩光荣,充满自信,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舒心劳动、在充分感受人文关怀的情境中安心劳动、带着毫无后顾之忧的愉悦心情欢心劳动,从而迸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作者系邵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