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工运前沿

【专家访谈】以劳动者技能更新应对就业结构性失衡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菁
2020-06-29 07:07:03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就业结构性失衡主要是技能供给的结构和数量与市场需求之间不匹配。要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改革教育体系与培训体系;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同时,更好发挥新业态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访谈专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赖德胜   

  当前,我国在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的同时,结构性失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就如何优化就业结构以更好地促进稳就业话题,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教授。

  当前我国就业结构的特点

  赖德胜:就业结构有很多维度,比如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技能结构等,它实际上取决于经济结构。总结起来,我国当前的就业结构主要呈现出“四化”特点。

  第一,轻型化。近年来,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越来越高,体现出产业结构轻型化的特点,这也使就业结构逐渐轻型化。第三产业所占用的人均资本量比较低,据统计,第三产业每百万元增加值吸纳就业为8.1人,比第二产业高出1.6人。所以,吸纳同样数量就业,降速提质拓展的空间更大。

  第二,集中化。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聚集,2019年,全国就业人员7.7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4亿人,占比57%。另一方面,当前,每年新创造的就业岗位有三分之二在东南沿海,东南沿海已经成为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地方,西部、东北地区劳动力不断流向东南沿海,这也是地区结构集中化的表现。

  第三,扁平化。当前,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已经占城镇就业人口的80%,而中小企业的层级是比较少的,结构比较扁平。尤其是最近几年,平台型就业作为一种新的就业形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平台型就业就是一种典型的扁平化就业。

  第四,高阶化。一方面,高技能劳动者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表现在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高技能型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多,这些企业所需的劳动者应具备更高的技术技能水平。

  技能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结构性失衡

  赖德胜: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反映的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的不匹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现有的大量劳动力并不是企业发展迫切需要的类型,通俗地讲就是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就业结构跟经济结构是相关的。近年来,我国实现了从加工制造向智能制造、从技术跟随向技术引领的转变,这使社会快速增加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很多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品质。但在此过程中,劳动力的供给却相对滞后,劳动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的知识技能不匹配,需要有一个转变技能结构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变化的过程。

  所以,就业结构性失衡主要是技能供给的结构和数量与市场需求之间不匹配。其根本原因是,需求结构的调整快于劳动力供给结构的调整。

  这种结构性失衡的影响从短期来看,主要是加大了就业压力,增加失业风险;从长期来看,一方面,会使劳动力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导致产出下降。劳动力有闲置,同时,一些企业的发展因招不到合适劳动力而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长期存在,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不利的,对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应对就业结构性失衡的建议

  赖德胜:疫情给就业带来很大压力,也使经济领域和就业领域的结构性失衡更加明显。但同时,它也给我们采取适当措施来解决问题、实现更好发展提供了机会。应对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要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今年3月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5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是对冲疫情影响的两个重要文件。它们有一个根本相似之处就是,进一步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要尽快复工复产达产,实现保就业稳就业目标,必须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每一个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这是根本之策。

  第二,要改革教育体系与培训体系。我国每年新增800多万高校毕业生和几百万中高职毕业生,规模是很大的,但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等还难以适应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为此,改革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应对就业结构失衡的紧迫任务。同时,要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的力度和针对性,重视劳动者全生命周期的学习,使劳动者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转换能力,让其专业技能跟得上产业发展带来的技能需求变化。政府应拿出更多资源来支持劳动者的再培训再学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明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这就是支持劳动者提升技能的好政策。

  第三,要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就业存在结构性失衡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关键是要避免这种失衡被固化。对此,劳动力市场本身的灵活性和调整能力很重要,特别是要减少劳动力的粘性,增强流动性。《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探索实行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这将极大地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的社会性流动,更好地促进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匹配,降低中小企业的招聘成本,从而有利于创业和就业。

  此外,要同时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就业的结构性失衡有一部分原因是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用工方与求职者之间无法有效对接。要更好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网络招聘市场等相关渠道的作用,促进供需信息的更好匹配。

  让新业态更好发挥稳就业保就业作用

  赖德胜:近几年,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特别是疫情期间,新业态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应对疫情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约有1亿人在新业态就业,新业态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今后经济复苏以及更好发展的重要力量。

  要让新业态更好地顺势而为,发挥其促进就业和推动就业结构优化的作用,首先在政策上要更加宽松,出台更多措施推动新业态发展,对其包容审慎,促进其更好地做大做强,让更多就业岗位成长起来。其次,新业态从业者的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凸显,他们的劳动关系模糊,很少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难以享受高温津贴、健康体检、职业培训等相关权益。应根据新业态特点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发挥政府和工会的作用,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把新业态从业者的权益保障问题解决好,让新业态更有吸引力,更好地发挥其稳就业保就业的作用。

  此外,还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使人力资本政策更好地与新经济新业态的需求对接,让劳动者无时无处都有学习的机会,推动新业态发展迈上新台阶。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双循环新格局

    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 让员工调剂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发展

    要解决疫情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长远看,仍需完善劳动立法,尤其是将阶段性对策转化为立法和长效机制。

  • 以法律与制度供给保障新业态从业者劳动权益

    就新业态从业者的权益保障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法学院教授林嘉。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