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俗话说:“没什么别没钱,有什么别有病。”在中国当下的语境,相较而言,人们更害怕后者——没钱不至于穷死,但有病真会要命。一旦病要索命,就算钱再多,也填不满医院这个无底洞。这么说吧,看病贵,已经成为中国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中之重。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看病贵,人们大都把罪责归到医院,这没有错,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个“贵”字所代表的利润并没有全都落入医院口袋。事实上,在医院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食利者,那就是医疗器械提供商,而这些医疗器械提供商大都是国外企业。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指出,在我国医用器械领域,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核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均被外资企业垄断。在部分领域,进口设备的覆盖率甚至可达100%.这些外资垄断企业以通用(GE)、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这3家被称为“GPS”的企业为最大,占据中国高端医疗设备7成份额。
由于技术含量高,进口医疗器械的价格与国内产品相比,差距非常明显。以影像产品为例,外资品牌的价格一般比国内产品的价格高70%以上,也就是说,如果国内产品的报价是300万元,那么外资产品的价格则在500万元以上。在X光机等产品上,外资医疗品牌价格高峰时曾经是国内产品价格的1~1.5倍。
除了医疗器械产品本身价格高,它们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保养费用也高得惊人。上海市医疗设备器械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型医疗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维修费用基本同购买费用持平,“小故障大维修,没有修只能换”的事件比比皆是。现在医院大都选择与医疗器械厂家签订保修合同,比如一台售价793万元的128排进口CT机,厂家每年开出的全保费用超过180万元;一台售价700余万元的核磁共振机,单年维保费用62万元。如果不签这种保修合同,出了问题单修,一次就可能花数万元。由于垄断,进口医疗器械的零整比很高,达到百分之几百乃至上千很平常,比进口汽车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医院人士算过一笔账,一台CT机按照一年180万元的维保费计算,平均每天花5000元,这意味着这台机器所在的科室每天前30个病人的诊疗费用都在养机器。如果算上机器本身动辄数百万元的售价,医院从病人那里收的钱还真不够机器吃的。进口医疗器械买着贵,修着更贵,逼着已经市场化、唯利润马首是瞻的医院不得不抬高看病卖药的价格。所以,在业内看来,以“GPS”为代表的外资医疗器械巨头利用主导地位进行高定位,是导致看病贵这一现实的主要元凶之一。
对于外资医疗器械厂商利用技术优势搞市场垄断,对我国医疗市场产生不利影响,政府方面已经开始关注,据说要开展大规模的反垄断调查。不过,光盯着别人的不是而不反思自己,终归是治标不治本。事实上,问题的根源,不是敌人太狡猾,而是我军太无能。说再难听点,是人家站着你自己跪着。我国自主品牌医疗器械不济,光恨人家强不行,自己要站起来,就得下功夫搞科研,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让产品本身给自己撑腰,为自己长脸。
关凯:学术腐败有时也是一种理性选择 | 2009-06-26 |
林江:物业税开征应该“先易后难” | 2009-06-26 |
用发展眼光看待“打破一考定终身” | 2009-06-26 |
选用人才不宜求全责备 | 2009-06-26 |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 2009-06-26 |
缓堵新规不能顾此失彼 | 2009-06-26 |
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 | 2009-06-26 |
发现和发扬汉字之美 | 2009-06-26 |
市场手段解决不了城市拥堵 | 2009-06-26 |
谢 宏:诚信社会依赖健全法治来保障 | 2009-0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