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年轻时曾向鲁国一位叫师襄子的乐官学琴。由于孔子聪颖过人,很快就学会了第一首曲子。师襄子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不错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回答:“不行啊,我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巧。”一段时间后,师襄子对他说:“你现在已经掌握了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回答:“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意境。”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体会到它的意境了,这回可以学新的曲子了。”孔子却说:“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就这样,孔子始终在弹奏同一首曲子。有一天他突然心有所悟,站起来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了。这个人皮肤黝黑,身材修长,胸怀开阔,志向高远,除了周文王还会有谁呢!”师襄子听后马上站起来,一边向孔子行礼一边说道:“你真是圣人啊,这首曲子确实是周文王所作。”
由此联想到,今天我们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不是也需要“孔子学琴”那种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执著吗?不能仅满足于掌握现代战争一般规律,还要深入探讨现代战争特殊制胜规律,进而在融会贯通基础上设计和主导战争。
不可否认,当前我军各级指挥员对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研究掌握,与实现“能打仗、打胜仗”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仅仅满足于掌握基本原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者有之;小得即满,小成即浮者有之;眼高手低,三心二意者有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者有之。诸如此类现象,导致对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研究难以脱离低层次,难以学深悟透、掌握精当。
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武器打什么样的仗,有什么样的条件打什么样的仗。”但历史与现实也一再告诉我们:“一样的武器可以打不一样的仗,一样的条件可以打不一样的仗”,关键是要看我们有没有在深钻细研战争制胜机理上下足功夫,在活学活用制胜机理上获得新境界。革命战争年代,我军之所以能够凭借“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和坦克”,实现以弱胜强、以劣胜优,与我军指挥员善于在学习和实践中摸索总结规律、灵活运用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战争打的不仅是“装备战”,更是“人才战”。交战双方较量的不只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武器装备,更有指挥员的指挥艺术和谋略水平。学习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需要我们善从深研战例中汲取营养。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全面、客观、综合解剖信息化条件下的经典战例。既要擅于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宏观领域入手,也要学会熟练利用现代大数据技术从兵力、火力、信息力等微观领域展开分析,真正搞懂弄清楚为什么“这仗胜了”,而“那仗败了”。
战争是充满或然性的领域,世界上从来没有两场相同的战争。学习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别人,而要立足自身实际。既要“兼收并蓄”,更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要看到“共性的东西”,更要理解“特性的东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中国特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那种一谈论现代战争制胜机理,言必称“美军如何如何”、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做法值得警惕和深思。
学习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熟练运用。掌握现代战争制胜机理,难的是如何把它真正学深悟透、掌握精当,进而达到为了“打赢战争”而“设计战争”的新高度。列宁说过:“没有不用军事计谋的战争。”要想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战场战胜敌人,只有通过在平时的训练中借助设疑摆难、设虚摆险不断探寻现代战场制胜的“独门绝技”;多研究信息技术对战争谋略的升华,将谋划思想与体系作战准备相结合,将战时的急中生智与平时的未雨绸缪相结合,不断加强对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的“设计”和“预演”,上了战场才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决胜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