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珍贵的慈悲
许身健
//www.workercn.cn2015-09-02来源: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乘地铁有时会遇到乞讨者。曾遇到盲人在同伴牵拉下边走边跟着录音机唱曲要钱。站在我身边的两位年轻人议论起来,一个说:“这瞎子要钱太没有技术含量了,一天要骗多少钱啊。”另一位边点头边说:“中国人太多了,这样的人活着又有什么价值,还不如去死!”听到两个年轻人如此谈论,我一时目瞪口呆。

  当然,生活中绝非只能听到这样的冷酷语言,也有相反例子,使我们对人性重获信心。这几天,一个叙利亚难民抱着女儿在黎巴嫩街头卖圆珠笔的照片登上各大网站。照片中一位中年男子一身褴褛,左手拿着一把圆珠笔,显然是在沿街兜售;右手抱着一个沉睡中的小女孩儿。男子凝视着手中的8支笔,仿佛在说:“我跟女儿的下一餐就指望你们了。”一个记者把照片传到网上,引起强烈反应,大家纷纷表示要帮助他们。仅仅几个小时,捐款就达5000美元。24小时后,筹集到了来自4000多人的11.7万美元,这笔钱足以拯救一个家庭,受助男子表示要把部分捐款分给其他难民。就此,某些所谓头脑冷静者直抒胸臆:“针对特定对象的慈悲也许能够救一家人于水火,但对成百上千的受难者无济于事。既然杯水车薪于事无补,干脆让他们自生自灭吧,救急不救穷。”这话听上去让人感觉非常刺耳,但确实反映了有些人的想法:“在人人崇尚成功,个个仰慕成功者的社会,失败者要自己品尝失败的苦果,向隅而泣是其宿命,不要奢望会获得任何同情。”

  然而,自私自利并非人的天性,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人类有利他本能,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都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但利他的层次更高,因为这种行为不企求回报。利他者认为帮助别人是出自内心。能够获得他人的同情、怜悯是命运多舛者重获人生勇气的催化剂。利他的最高境界就是慈悲,慈悲与同情的区别在于因为恐惧而怜悯是同情,因为爱而怜悯是慈悲。梵语中,慈是指带给他人利益与幸福;悲是指扫除他人心中悲伤,总之,慈悲就是感受到他人痛苦,并给予同情和帮助使其快乐。

  在追名逐利的现实社会,同情弱者是难得的品质。然而,要求人们同情涉嫌犯罪者似乎是不切实际的奢求,尽管这些人的处境有时让人同情,正如辛普森案首席辩护律师考克兰所说:“一个人面临的最大灾难之一就是被控有罪。”他撰文充满同情地描绘了被控者所面临的苦境,使读者感同身受,对被控者产生了同情。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滥施同情的妇人之仁。然而,确实有些被控者是无辜的,如果人人认为他们是罪有应得的人渣,那么他们就丧失了洗冤的机会。最近读了《正义的慈悲》一书,它使我认识到慈悲的可贵,书中提到辩护律师史蒂文森同情被告人的悲惨际遇,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最终使被告人无罪释放,作者将该律师的义举称赞为“正义的慈悲”。

  尽管辩护律师执业的核心原则是以委托人为中心,但具体落实并不容易,因为被控者多是无权无势,无力回天的弱者,而且九成以上被控者最终被定罪,也许就是因为这一原因,不少法律人心怀偏见,这是冤案最终大错铸成的根本原因,对于无辜者而言这是真正的灭顶之灾。那么如何实现对无辜者苦难的救赎?英雄律师史蒂文森给出了答案:“正义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仁慈和悲悯。”这种唯恐物伤其类的慈悲不仅是“正义的慈悲”而且是无辜者获得救赎的真正希望,换言之,法律人心怀慈悲弥足珍贵,有此足够,夫复何求,在此意义上可谓“珍贵的慈悲”。(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