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应用痛点思维,既有助于制造业降低无效生产、扩大有效供给,也有利于使企业产品更合客户胃口、提高市场份额
数月前,一位想购车的朋友拉着我转了几家4S店,最终还是没拿定主意。理由有二,一是要么店里没车、要么排队预约,试驾麻烦;二是各店都是“王婆卖瓜”,只说好,不讲差,心里没底。后来滴滴试驾上线了,朋友赶紧拿起手机,找到同城车主。两天试驾了好几款,不但有了真实体验,也听到了车主中立且中肯的建议,遂即敲定车型。再看滴滴试驾,短短两个月已收获140万订单,最大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它瞄准了购车者选车过程中的“痛点”。
这两年,“痛点”成了互联网企业的口头禅。举凡新品发布会,厂商总会以几条核心的用户痛点为靶子,进而陈述各家的解决方案。痛点思维,说白了就是紧密围绕用户体验中的困扰、烦恼和短板,将“用户至上”的理念真真切切地贯穿到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各环节。
不仅是互联网企业,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何尝不该多些痛点思维?传统工业化思维下,产品策划是企业主导型,即“企业预测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今后,能否尝试着将经营策略转向“先研判用户最怕最烦什么,再进行生产”?如此应用痛点思维,既有助于制造业降低无效生产、扩大有效供给,也有利于使企业产品更合客户胃口、提高市场份额。
对不少制造业企业来说,痛点思维已不再陌生,甚至驾轻就熟。如今,一些中国企业到非洲国家开拓市场时,往往瞄准当地欠缺运营管理人才的痛点,在输出产品、打造工程的同时,也悉心提供保姆式的后续服务,由此树立了好口碑,赢得了回头客。曾经遭遇“毒奶粉”危机的乳品企业,向着消费者不放心食品安全的痛点对症下药,或者主动敞开大门邀请参观,或者自觉建立全产业链监控体系,重拾消费者信任。
不过,确实也有一些企业没能参透市场迷局,作出误判,让痛点成了盲点,最后就会遭遇堵点。在钢铁、有色金属等过剩行业中,不少企业总觉得市场最大的痛点是价格,“价格战”打得无底线,到头来还伤到自己。殊不知,产品品质才是痛点所在——若哪家企业能生产出强度超高、性能稳定又能满足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高端钢材,让客户摆脱对高价进口货的依赖,定会不愁销路。
痛点不会自己找上门,痛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只有不断拉近与用户的距离,真诚倾听、深入调研,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痛点,快速灵敏地调整经营策略。当年,海尔听说有农民客户反映“一洗土豆,洗衣机就坏”的问题,没有一笑而过,而是推出了适合农村市场、能洗土豆地瓜的洗衣机,就体现了对痛点的敏感与重视。如今,互联网时代来了,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零距离”,捕捉痛点可以更便捷更细致,产品迭代升级可以更快速更频繁。一些互联网企业推出的智能电视,仿效智能手机,根据用户的各种反馈不厌其烦地更新系统、改进体验。这一点,就很值得不少墨守成规的制造业企业好好借鉴。
管理思维不是虚的,而是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把痛点思维嵌入传统企业的日常经营实践中,想必能搏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